LOOKBOOK Blog
LOOKBOOK Blog
優惠活動
LOOKBOOK Blog
銷售據點
線上商店
拒當廉價製造的垃圾,Trippen的貴亦有道



我們已多久沒有近距離欣賞一雙鞋和一件衣服是如何精心被製作?這是許多時裝設計師像Dries Van Noten和Jonathan Anderson都在擔心的事,他們對於工藝的重視展現在品牌身上,對不相信物美價廉的德國人也是,其對鞋的重視衍生出了Trippen,它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時代出生,創辦人認為這裡需要一雙「聰明的鞋子」,這個聰明注入了對員工和環保的重視,整雙鞋(鞋底與皮革)幾乎是以工匠一手完成。Heaven Raven此番與Trippen合作,在這用心被逐漸世人忽視的時代裡,Trippen對鞋的講究值得一一說明:
  從廢棄品重生,Trippen在木屐上找到設計靈感 1991年,兩位創辦人Michael Oehler與Angela Spieth在參觀一間製作鞋底的老舊工廠時,意外發現了棄置無用的70年代木製鞋底,這是所有Trippen的開端。

在貧困與戰後時期,工廠製作的都是木頭鞋,這些原屬於窮人的靴子、勞工的鞋子、整型外科用涼鞋,但是Angela Spieth與Michael Oehler卻反其道而行,在經過一個月反覆的試驗後,在德國手工藝廊裡獻出第一代Trippen的十二種鞋款,其成果獨具作風且十分成功,並受到時尚設計師青睞訂購於發表會上使用。



Strahl為Trippen的創始設計之一,係於 1992 年在柏林的藝廊初次面世。以處女木 (virgin wood) 製作而成,利用木雕搭配天然的厚實皮革,展現Trippen擅長結合傳統手工藝與工業專門技術的長處。一直以來,兩位創辦人都是以雙足的解剖結構做為出發點,他們認為大自然就是一種設計,不需要逆向設計,只需要順著自然的思路理出解決方案即可。而品牌名字的由來則是在當時慕尼黑鞋展中,取用了目錄裡中世紀木屐之名,Trippen,固成為品牌的象徵。  拒絕成為廉價製品,堅持製造好鞋

Michael Oehler原是訂製鞋師傅,80年代起就致力研發符合人體工學的合腳鞋,在他心中,鞋子的意義與功能是永無止境的探索旅程。年輕時的一次健行,解放了他的思緒,Michael 意識到鞋子功能和神奇之處,如果不能讓人穿上行走發揮功用,何以能稱之為鞋?他心中的夢想逐漸萌芽,即便申請藝術大學遭拒,但憑藉毅力和熱情去向鞋匠請願,從基礎和原料開始學起;在1987年,完全通過工匠測驗後,開始替劇場與影片或眼光獨特的顧客製作客製化的鞋子,甚至因此受邀柏林藝術大學的設計課座講師。另位創辦人Angela Spieth原是在德國柏林大學主修時尚設計,離開學校後,她選擇到德國製鞋工廠Bama實習累積實務經驗,經過三年的訓練後成為非正式學徒,在鞋子展示會上,她想跳脫大眾市場的內心讓她離開了Bama,並且選擇與Michael Oehler合作。某一天,Spieth看到一雙成本不到30元台幣且標示「越南製造」的便宜鞋子時,發現報酬真是少得可憐,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必須逃離大眾市場的致命邏輯思考:創新設計、仿製、量產,最後變成垃圾。這是一項從未曾改變的輪轉,更是毫無意義破壞資源的惡性循環。  環保先驅,Trippen不只做鞋還重視環境 重視環保是trippen最堅持的原則之一,鞋面上,Trippen每一塊皮革都採100%植物鞣革處理(與Mansur Gavriel一樣);受70年代嬉皮追求自然的影響,製鞋的皮革都使用天然汁液為染劑,除避化學染劑對身體的傷害外,更重要的是染製過程不會產生破壞自然環境的廢料,而鞣革的天然色彩,在經過光線、溫度等時間的淬煉後,便會漸漸褪變成大地色系,成為Trippen鞋款極為獨特的一點,也是Trippen對環境保護的責任與堅持。


技法上,著重依靠車縫來接合鞋面與鞋底,不僅節約黏著劑的使用量,更利於鞋子的維修及回收再利用,演變至今,這個需要耗時手工製造的細節,卻也成為Trippen最鮮明的品牌特徵。值得一提的是,Trippen的鞋底特別重視鞋子的使用壽命,且皆使用環保資源,由於橡膠具有可回收、耐用、彈力等特性,以及多樣化設計的特質,也利於回收更換。  非賺錢至上,品牌遵循著人道主義 在產業有許多杯盤狼藉的血汗工廠聲浪中,Trippen在創業之初就遵循著善待員工的守則。早期德國的製鞋業並沒有人關心環保議題,甚至不當生產方式或廉價勞工等問題,也都遭到漠視。

品牌成立時的工作室有二十幾位工匠,一年可以生產20,000雙木屐鞋;隨著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在1998年決定建造自己的工廠,廠址原是在柏林圍牆倒塌時被迫歇業的製鞋廠,Trippen接手改造後很快便招募到足夠員工,展開生產作業。現在他們一年可生產約60,000雙鞋子。Angela Spieth就在受訪時說道:「Trippen使命的動力,且已具體實現於系列設計中,永續性與社會責任是企業的內部價值,也是過程的基礎-以追求完美的態度進行監督,並存於設計師的責任中。所有必要支出均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該過程,並提升優秀作品的價值,而且最後一切都會傳到消費者手中,因此,鞋子不僅是大量生產的作品,更是無可比擬的設計商品。」  奢侈不是貴,而是貨真價實對Trippen而言,在製鞋業中,鞋子本身才是賣點。雖然同樣是奢侈皮鞋,但奢侈的定義卻不盡相同。 「奢華即是製作真實的產品,雖偶有瑕疵,但生命不正是如此…不應以虛偽不實遮覆其上。」— Michael Oehler

兩位創辦人認為,真正奢侈的皮鞋,必須採用頂級、經傳統工法染色且具備特定品質的特選歐洲皮革製成,上面顯現的,應該是天然的斑點、抓痕、瑕疵,而非虛飾浮華的鮮艷色彩,Trippen將此種毫不掩飾、反映出生命與自然的樣貌,定義為真正的奢侈。



相反地,我們所看到所擁有光滑平整表面的皮鞋,是因為在鞋子外表鋪一層聚氨酯軟質泡沫材料(業界慣用作法),瑕疵被掩飾了,鞋子也變得硬挺,而且製作產地是在差強人意中的環境組裝製造,卻因行銷手法以天價售出,更衍生出不合理工資問題,以此方式製作皮鞋,根本無法稱之為奢侈。  亞洲第一站,竟然選擇日本&台灣1995年春天,在巴黎舉辦的「工坊時尚展 (Workshops fashion fair) 中,Trippen的攤位前門可羅雀,可在最後一天,終於有間巴黎的鞋店下了訂單,並在之後連續兩季陳列Trippen的鞋子。然而,展示在這一間巴黎商店櫥窗中的商品,十分受前衛時尚界的喜愛,包括Yohji Yamamoto、Barbara Bui、Perry Ellis,藉此Trippen成功打入國際設計師的領域,尤其是日本市場。日本的代理商與時尚界人士,對這對來自德國的雙人組合深感興趣。隔年,Trippen進口了不到六百雙鞋至日本,數量雖少,但已足夠在東京與大阪的主要鞋店中各陳列至少一雙鞋,此舉讓Trippen在日本獲得更高的知名度。而早期在巴黎,有一位Trippen鞋子的愛好者是一間日本貿易公司的總裁,他提議由他為Angela Spieth與Michael Oehler在日本經銷Trippen的鞋底,於是Spieth與Oehler立即飛到東京探察可能的地點。該日本總裁亦於 1997年來到柏林,雙方迅速、輕鬆地達成協商結論,當總裁表示:「您們的任何要求都沒問題…」時,Spieth 與Oehler立即答覆:「我們希望在日本開十家店!」日本的第一家Trippen於1997年9月於東京順利開幕,各項大小細節都是由Angela Spieth親自計畫與監督;隔年,相繼在東京、名古屋、大阪和臺北相繼展店。在亞洲市場,Trippen的營業額是占了極大的比例,Trippen的蟑螂鞋迅速成為台灣的招牌,更在台北、台中開設鞋子專賣店。  義大利原產,高級訂製工藝水平 Angela Spieth認為,利用龐大行銷預算營造虛飾魅力的次級產品已死,並預言具珍奇、費工、精密與耗時等特點的手工製品,將成為21世紀的奢侈品。此種朝向手工創作的轉變,是一種進入科技進步後,展現對更遠古、更簡樸時代之懷舊情懷之現代文化的文化趨勢,以及對出色品質的成熟認知。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她,遇見了想以高品質、節省物質與符合環保的手工製造為理念的Michael Oehler。


每雙鞋子的製作幾乎都靠工匠們的雙手完成,機械只是輔助的角色,每塊皮革的染製、裁剪、塑型,鞋身與鞋底的縫合,甚至鞋盒的組裝,都是手工精製,無法經由機器量產;至今所有產品仍是在德國境內與義大利製成。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和品質,已換過數次工廠和合作夥伴,對於每雙鞋的鞋底和皮革他都有一定的工藝水平。


原文出處:  HEAVEN RAVEN
皮革是Trippen發展設計最重要的元素,對於皮革呈現出的質感與顏色更是不斷追求變化,目前共有35種不同的皮質素材,且每年持續增加中,每種皮質再染成不同的顏色,使得Trippen的鞋款變化多端相貌萬千。  平常看不到的鞋底竟然是設計重點!?「我們的設計始終以主要功能為基礎:回歸鞋子本身。」— Angela Spieth 已經典鞋底Closed為例,它是在木屐鞋之後發表的第一個鞋底系列,也是Trippen熟知的蟑螂鞋、洞洞鞋鞋底。其特殊製法,先把軟木打成泥然後重新注模塑形,接著在腳底的接觸面貼合一層柔軟的皮革,經過幾次後,人體的溫濕度會將鞋墊局部軟化,把我們的腳掌貼印在鞋墊上,形同記憶每個穿著者的腳型,變成了每個人專屬的鞋墊,提供最大的彈性與吸震能力。如今已歷經20多個年頭,仍是Trippen最暢銷的鞋底之一。



重視創新的設計、人性化的舒適,以及鞋款本身的耐穿持久性,是Trippen最重要的訴求。除了它的經典外,也強調了Trippen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上的關注,將靈感元素結構成一雙雙富有幾何線條,充滿新潮創意的立體藝品;加上像襪子般柔軟的皮革,使穿著上的舒適感,就如同光腳走路般。



不好穿、不能走就不能稱作是鞋「簡單、清楚與直接…我們不願意以更高的售價支付行銷預算,我們希望產品的特色能不言自明,且顧客可付費購買物有所值的產品。這個來自 50 年代的概念雖然老派,但依舊管用…」Trippen只拍攝過三次廣告,僅詳細介紹了鞋子的吸震特性、預先製模內底,以及原生木頭鞋底如何讓足部「自在呼吸」。品牌遵循著去除過度廣告、刪去不必要部分,僅留下必要物質的方針,專注於健全設計並加入少量的龐克與諷刺性,將鞋業帶回初衷,回歸至鞋子本身。因為對Trippen而言,鞋子才是主角,媒體、活動甚至商店,都是鞋子的陪襯品,不應該反其道而行。即便在景氣不好時,對Trippen影響也是不顯著,Angela表示:「因為Trippen一直是屬於擁有特定客群的產品。由於消費者在經濟不景氣時,特別希望購買特殊的鞋款,使過去一直在產品系列中採用Trippen鞋款的商店,現在也能享受到滿意的銷售數字,慶幸Trippen鞋子的獨立設計、高級品質、高度功能性、舒適度與實在價格,終於讓Trippen的概念開花結果。」  職人精神引來三宅一生合作為更進一步講求舒適感,甚至希望做到像是光著腳走路的感覺,設計師先光腳踩在黏土裡把腳型壓印出來,再將這個模型輸入電腦計算出最貼合的曲線,最後產生腳跟與腳掌兩個杯狀的鞋底,所以命名為Cup,Cup系列的部分設計經知名日本設計品牌精心挑選後,納入Trippen專為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設計的系列中。  小趣聞: 在 1999 年,一位義大利市場的知名代理人,主動提出想要銷售Trippen鞋子的意願,此項提議完美得讓 Angela Spieth 與 Michael Oehler立刻同意接受,但是,在經過一季後,Trippen鞋子雖然在義大利大熱賣,卻不是由該代理商持續供貨的商店賣出,所以 Angela Spieth 與 Michael Oehler要求與義大利代理商會面,討論雙方是否應繼續合作。當 Angela Spieth 與 Michael Oehler提出「要丟銅板決定嗎」,無論是因為過於驚訝或太驕傲,代理商居然亦贊同使用此方式,結果因代理商猜錯而順利終止該合作。「這個解決方式聽起來很不尋常嗎?對我們來說並不會,當爭論的正反兩面都顯得合理時,就丟銅板決定。到目前為止,一直進行得很順利。」


Trippen在台灣已深耕20餘年,重新改裝後的Trippen光復概念店主打包浩斯風格,除了為台灣帶來原汁原味的品牌氛圍,也強調品牌對細節的重視。此外Trippen店舖設計也相當值得一提,全球統一的白色牆壁、附帶照明鞋箱,以及高度恰到好處的降低平台。如同前面所述,Trippen的理念正是把鞋子當做藝術品看待,獨立的展示格最能讓產品清楚呈現,而地面平台則是可以讓顧客以穿著的角度去觀賞設計;此外每間店的地板,都是手工燒製的特製磁磚組成,磁磚上有著Trippen引以為傲第一季鞋款的浮雕圖案,踩在上頭就像完整瀏覽過品牌成長歷史。創辦人Oehler表示,品牌剛成立時顧客經過都會露出「這是商店還是shoowroom?」的疑惑表情,畢竟店裡永遠只有擺設單隻腳以及沒有價格、尺寸的顯示,他都會親切的招呼他們:「歡迎,請進來試穿看看。」

全文出處:Heaven Raven <拒當廉價製造的垃圾,Trippen的貴亦有道>Trippen 新品上市
(function() { var p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pa.type = 'text/javascript'; pa.charset = "utf-8"; pa.async = true; pa.src = window.location.protocol + "//api.popin.cc/ads/turnon.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pa, s); })();
more
用 Trippen 鞋履與包包打造舒適有型的大人感-都會系日本服飾品牌店員李欉晏 & Irene 變身City Man & Lady!
日本男性時尚雜誌《POPEYE》的封面副標「Magazine for City Boys」,將「City Boy」一詞帶入人們耳中。更在木下孝浩擔任總編時,與造型總監長谷川昭雄強強聯手,在白川青史的長焦鏡頭下,混血少年拿著咖啡、踩著滑板,鮮明的都會寫意氛圍就此顯影。受雜誌吸引,許多人因此參照雜誌穿,寬鬆剪裁、清新的配色複製貼上在許多少年甚至少女身上。然而,如木下孝浩所說:「我沒有定義過 City Boy 要穿著什麼,對我來說那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本次的City Man擔當、從小就愛蒐集日雜的欉晏補充對「City Boy」的看法:「《POPEYE》的『City Boy』其實並非一種風格,而是lifestyle。因為對生活保持好奇心,治裝時會講就其材質、典故,選擇適合自己質感剪裁、生活方式的服飾。並會隨著年齡增長,外表轉變、需求不同適時調整穿搭。」

左 李欉晏/右 Irene
這回由日系服飾品牌店員李欉晏和Irene抽換日常單品,用Trippen皮革質地的鞋履與包款融入穿搭中,透過皮革的成熟感,讓兩位都會系「City Boy & Girl」搖身變成「City Man & Lady」!如《POPEYE》所詮釋的「City Boy」概念,是因為穿上對自己來說舒服自在的服飾,才能擁有那份自信從容,Trippen始終選用柔軟的皮革,鞋子也採寬楦頭版型,即使想用皮鞋、皮製包包轉換風格,也能在不犧牲舒適性的同時,穿得有型。也因為Trippen提供多款融入各式生活場景的單品,讓他們能恣意地享受皮革與與日常交會的樂趣。





假日信步穿梭在城市之中,Irene和欉晏運用日常的輕裝上陣,再換上皮革與身上的黑色單品互相呼應,染上色系一致、低彩的都會氛圍。

Irene‘s Vacation Outfits

Irene以寬襯衫搭配尼龍材質五分短褲,為了中和男孩感,她悄悄注入巧思,「我在領子下方打了領巾,讓寬版襯衫不會像偷穿大人衣服。鞋子換成芭蕾感的皮鞋,我一直很喜歡Trippen 鞋子的綁帶設計,很有balletcore的風範,讓整體風格更lady一些。」Trippen Context鞋面採圓弧形挖空設計,鞋帶以可愛的方式交織,拋開皮鞋的嚴肅氣質;寬寬的楦頭也因鞋面挖空,少了些份量,不顯笨重。再拎起肩背包Trippen Pentrip,裝進好心情,去喝杯咖啡!「一般的腋下小廢包的質感都比較塑膠,但如果我今天想要大人感,又需要裝東西時,Trippen這顆很適合。」
鞋子 Trippen Context/包包 Trippen Pentrip



欉晏‘s Vacation  Outfits
假日的穿搭要點莫過於不拘束,欉晏以他對夏日的印象挑選Trippen Review涼鞋,並將黑色的元素延伸,背起Trippen SQ-Bag造型皮製大包。「假日我都會穿得比較休閒,但因為Trippen Review涼鞋是鞋面是全皮革的,看起來不會很隨便,也有種高級感。很多人都會穿涼鞋配白襪,讓視覺重點集中在腳上,但我選用黑色的襪子來呈現one tone的感覺,遠看會以為是一雙黑色的包鞋,整體性也比較完整。而包包的部分雖然以男生來說東西一定是越少越好,但這款大包輪廓休閒,假日出去玩也很適合背。」 鞋子 Trippen Review/包包 Trippen SQ-Bag



店員的上班日不能太隨便,卻想保有隨性的餘裕,介於輕正裝之間的單品,是工作日的良伴。


欉晏‘s Working Day Outfits

「讓整體風格平衡是我穿搭時比較會講究的要點。通常穿西裝自然就會想配皮鞋,然而一般皮鞋都偏商務,而TRIPPEN這雙胖胖的輪廓,有質感的同時,還是casual的感覺,再配上牛仔褲,成熟之中也能帶點玩心。包包選擇這款線條能自然垂墜的包,有別於平常方正的公事包,它可以自由地在上下班之間轉換。」跳脫皮鞋的公版設計,Trippen Displace以皮革交錯拼貼製造玩味,搭配多種背法、肩背手提皆有線條慵懶且不同玩味的Trippen X-Bag,輕鬆擁有率性的造型。
鞋子 Trippen Displace/包包 Trippen X-Bag



Irene‘s Working Day Outfits
炎熱的夏日Irene選擇涼爽的Trippen Review涼鞋,搭配造型感十足的球形包包Trippen Hexagon,整裝成上班日也輕鬆開心的搭配。「我們小時候其實是流行韓系,但我自己本身比較喜歡日系古怪風,有點像《ViVi 》雜誌那樣,會混搭多種風格穿出自己的感覺。西裝外套搭涼鞋是平時少見的穿法,但春夏如果天氣比較熱時,穿個襪子、擦個指甲油,也能搭出一種輕盈活潑的感覺。而這款包像足球的小包,可以肩背、手提、後背,我覺得很實用,大小剛好可以放iPad ,所以也能當公事包。」 鞋子 Trippen Review/包包 Trippen Hexagon
無論是休假日還是緊湊的工作日,Trippen的鞋履與包包,都能為日常穿搭注入成熟品味,同時還能穿得舒適。透過李欉晏與Irene的親身示範,City Boy & Girl用皮革單品輕鬆變身City Man & Lady!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撰文-林珈綺| 攝影-張天駿 lisztchang 場地協力-MKCR / Mountain Kids Chill & Relax 山小孩咖啡
原文-秋刀魚 サンマ
more
用 Trippen 展開風格探索,模特兒湯辰與張琦的日系秋冬裝穿搭提案
時常在哀居上看到長得可愛的女生會想追蹤按讚,相信這並非男性的專利,在可愛的事物面前,世界和平。
左 張琦/右 湯辰

Freelance Model 湯辰與張琦便是那種讓人很難不按下追蹤的少女,可愛還不足以形容她們,如果她們是你同學,可能就是班上酷酷的那群人。或許因為氣味相投,高中時就互相追蹤成為網友,直到前年共同的攝影師好友找她們一起拍照才相認。在 Instagram 上,不太笑的湯辰其實是個御宅族,會二創動漫周邊,時不時也會玩一下 Pokemon GO;而笑起來把眼睛擠成兩個彎的張琦,就讀建築系,喜歡玩滑板,最近則愛上登山。



融合酷與可愛的氣質,可以看到她們時常變換不同風格,從日系可愛、街頭潮流,到中性都會都能駕馭,也因此受到許多服裝品牌青睞,更是許多人參考穿搭的對象。於是,這回她們踏上德國皮鞋品牌 Trippen,以三套不同風格的私服,與我們分享今年秋冬的日系穿搭,也從她們的穿搭經驗中看見自我風格如何被形塑創造。





左 Trippen Tyler/右 Trippen Helena

「我很喜歡和朋友約定dress code,像是出門前問一下朋友說:『欸你今天要不要穿黃色的衣服?』但我們今天沒有約好呦!(笑)」第一套穿搭以復古可愛為題,張琦與湯辰不約而同穿上軍綠色長裙,張琦以異材質的毛衣與能增添層次的蛋糕裙,搭配 Trippen 代表性鞋款 Helena,「因為我覺得這雙蟑螂鞋很適合搭配傘狀長裙,很像芭蕾舞鞋的感覺。一邊跳裙擺也跟著飄起,很可愛!」而湯辰則著用散發中性氣質的 Trippen Tyler,中和連身裙的女性氛圍,呈現剛剛好的平衡。 在挑選服飾時,喜愛服飾的人們時常不是為了搭配需求,反而會因為某些設計觸發想擁有的慾望。湯辰覺得 Helena 也同樣有著被搔到癢處的甜蜜點,「我自己挑鞋子喜歡簡單款式,通常不會有太多特別的設計,但這雙 Tyler 的鞋帶走向很可愛,除了能在正式場合中穿,平時約會也很適合。」而同樣是綁帶款式,張琦喜歡鞋帶在皮鞋上的穿梭帶來的細節,「我買衣服時很喜歡觀察一些小細節,例如衣服的話就會注重鈕扣的樣式,或是縫線排布。這些小地方若有獨特的設計,就很吸引我。」




左 Trippen Helena/右 Trippen Isotop

來到位於中山區的「森³ sunsun-museum」,湯辰與張琦的第二套以都會氣質風展開舒心的喫茶約會。為了展現氣質的都會風範,張琦穿上 2023AW Trippen Isotop,將皮革向前摺疊至腳背,「我覺得這個設計超特別,可以兩穿,無論是搭配裙子或是長褲都很合適,能穿的時機很多。」套上灰色毛衣與具絲綢垂墜感的棕色西裝褲、揹起同樣是皮革的小包,呼應了 Isotop 腳背上突出的皮革質地,呈現柔美卻俐落的風格。
談及平時獲取穿搭靈感的來源,湯辰表示多從網路著手,購買管道也多以網路上能購得的日單為主。她也表示這套是她平時最常穿的風格,飽和色系的大開口針織毛衣,搭配刷舊質感的微喇叭牛仔褲,再穿上可愛的 Trippen Helena,俐落、時髦得就像走在澀谷一般。而張琦則會關注一些日系選貨店的 buyer,精準獲取穿搭靈感。







左 Trippen Helena/右 Trippen Transform


針對街頭潮流的塔配,湯辰挑選覆以毛皮的 2023AW Trippen Transform 作為第三套的穿搭主軸,「我本來就很喜歡有扣環的鞋子,因為冬天快到了,很適合毛毛的質感,不僅可以穿出可愛的感覺,也很帥氣。」上衣的部分湯辰了以毛料格子襯衫對應鞋子的材質,配上刷刷褲,再戴上鴨舌帽,讓率性滿點。同樣穿上刷刷褲,張琦將身上的色系拉開,用灰綠色的防風外套與白色褲子,呈現鮮明對比,並以 Trippen Helena 調和,「我從高中玩滑板到現在,接觸許多街頭品牌。但同時我還是想要少女,所以我通常還是會混搭一些熟女的元素在穿搭中。」 穿上由歐洲鞋廠手工製造的 Trippen 一整天,由於適切的楦頭寬度,讓腳掌能伸展自如,張琦和湯辰也感受到了這份自在。湯辰認為舒適度是穿搭的首要條件,「我不喜歡衣服綁手綁腳的,因為出門就已經很麻煩了(笑),所以像第三套的穿搭,我也我選擇活動性大的單品居多。而Trippen 的皮鞋意外地都滿輕的,穿起來沒有負擔。」張琦也點出許多手工皮鞋的硬傷,「我之前也買過一個手工皮鞋,但缺點是很不跟腳,走一走會ㄌㄤ掉,還會磨腳。同樣是手工皮鞋,這次穿的兩雙 Trippen 都沒有這些問題。」
面對每一次的拍攝,身為模特兒的兩人總要保持最佳狀態,Trippen 提供的舒適性與搭配的可能性,對於需要到處奔走同時還得兼顧造型到兩人就是最好的良伴。或許也因為這樣實穿且時髦,成為時尚愛好者心目中的熱門選擇,近年來在日系藝文圈時常可以看見 Trippen 的身影。而相信穿上穿上 Trippen 的她們,也能繼續在各種風格中相遇更多亮眼的搭配。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撰文-林珈綺 攝影-蔡耀徵 場地協力-森³ sunsun-museum
原文-秋刀魚 サンマ
more
電台 DJ 瑪麗的 City Girl 搭配學:「 穿搭就是要大膽嘗試、開心玩!」靈感都來自腳上的 Trippen
 「Trippen 乘載了我的青春回憶,時隔多年再次穿上,還是像當年一樣怦然心動。」瑪麗踏著輕快的步伐,腳上那雙黑色 Symbol 因她的自信而閃耀。

與瑪麗相約在晴朗的台北街頭,初次見面的不可思議,來自於平時從電台另一頭聽見的聲音,竟如實出現在眼前,看著瑪麗時而俏皮、時而沈穩的模樣,就像聽著一場節目主持般精彩。這些年來,除了在廣播節目積累的深厚底蘊,瑪麗在個人社群上分享的日常心情與穿搭紀錄,更受到許多忠實讀者的關注,擅長以繽紛色系跳脫風格框架的她,將與 Trippen 鞋款碰撞出哪些驚喜?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


Style 01. 俐落清新的小男孩風 x Trippen Symbol
自飛碟廣播電台出身的瑪麗,是擁有超過十年豐富經歷的 DJ,與搭檔馬克從節目《青春點點點》、《哥哥妹妹有意思》,一路走到 YouTube 頻道與 Podcast 節目,幽默又鬼靈精怪的話語及互動,不僅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陪伴許多人度過一個個平凡卻難忘的日常時刻。

亮眼的表現,也讓瑪麗從幕後走向幕前,擔綱三金典禮紅毯主持的重任。然而,縱使經過了這麼多關卡,她仍以「廣播人」自居,因為廣播是一切的起點,也是最讓她感到自在的事,謙虛地說著許多好玩的任務,都因身邊貴人拉著她前進。

Closed  – Symbol / Black

廣播之於瑪麗,就像軸心般的存在,這份在主持領域累積的愛,正如同 Trippen 兩位創辦人——Angela 與 Michael 持續用藝術與工藝灌溉製鞋可能性的熱忱,用美感、前衛,以及理性的精密計算,端出一雙雙時尚又好穿的鞋。

瑪麗一步步踩著階梯,腳上那雙 Closed 系列的綁帶皮鞋 Symbol 也不時喚起她過往記憶,「第一次認識 Trippen,是大學時看到同學打工穿、上課也穿,對好看的鞋型很印象深刻,總夢想要買一雙送給自己!直到現在都沒有退流行,不僅經典、穿起來也很修飾腳型。」瑪麗以特殊剪裁的白色上衣與寬鬆廓形的黑色長褲相加乘,呼應並凸顯 Symbol 簡潔卻充滿細節的鞋型,營造出隨性卻優雅的女孩氣息,再配雙米白色襪子,將視覺焦點留給鞋子。標誌性的綁帶訴諸的不只是 Trippen 重視細節的 DNA,也讓每一次踏步往前,都充滿巧思。

Style 02. 俏皮與機能先決的日系混搭 x Trippen Synergy
穿上 Trippen,不僅讓瑪麗一腳踩進回憶之旅,也讓她想起對穿搭的喜歡,還有學生時期常看的日本雜誌,「我本來就喜歡多層次的日系風格,就算穿得很誇張也沒關係,但可能出社會久了,色調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簡單,也許是到了某個年紀覺得自己應該要有什麼樣子,可是內心還是熱愛浮誇色系的。反正大家都說我不像這個年紀的人,那就繼續穿得很浮誇吧!」即使曾因為穿搭無法與身邊的人產生共鳴,瑪麗卻在近幾年結識同樣熱愛打扮的新朋友後,燃起對服裝的熱愛,重拾每天都認真構思穿搭的心。

「不管什麼年紀,你都可以是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且穿搭本來就是表達想法的一種途徑。」當瑪麗穿上繽紛色系的服裝時,也經常收到讀者私訊,說著他們想嘗試的心情,成為她分享的主要動力,用文字與穿搭紀錄心情,是她在個人社群上的日常寫照,甚至還創立專屬 Hashtag。

Flip Flop  – Synergy / Smog關於每日穿搭守則,瑪麗先從她重視的襪子說起,「就像很多人說『一雙好的鞋會帶你去一個好的地方』,對我而言襪子也有著相同意義,我很愛蒐集各式各樣的襪子,只要穿對襪子出門,就覺得那天會過得超棒!」話剛落下,大夥忍不住將目光望向瑪麗腳上的橘色條紋襪,醒目的色系與 Flip Flop 便鞋系列的綠灰棕 Synergy 如此相襯,皮革鞋面上的束帶與皺摺,為穿搭增添機能感,恰到好處的鞋底厚度也賦予舒適腳感,久走依然輕盈從容,搭褲裝或裙裝都能展現女孩獨有的個性,正如同此次的 City Girl 主題,隨性卻優雅,中性卻可愛。

瑪麗穿上印有逗趣圖樣的 T-shirt 配卡其色吊帶裙,用耐看的淺色系來迎接夏季,也讓目光焦點留給鞋子與襪子的巧妙組合,「穿搭是種學習,無關太多技巧,先從穿出門開始,就會漸漸了解自己適合什麼。」

Style 03. 柔美可人的細膩層次 x Trippen Watch
在第三套穿搭中,瑪麗以柔軟的白色船領上衣搭配同色系細肩洋裝,去襯托 Box 系列 Watch 鞋身的淡淡卡其色。「對 Trippen 的第一印象,來自它簡單俐落的外型,卻有十分有記憶點,在實際穿上後,又更離不開這舒適的腳感。」Trippen 選用德國製的皮革面料,柔軟不咬腳,搭載於 Watch 鞋款的獨特版型,也展現品牌持續挑戰與精進的設計力,後跟與腳踝魔鬼氈的完美包覆感,更為穿著體驗帶來不少安心感。

Box  – Watch / Cloud
當午後的陽光灑落,Watch 在洋裝的擺動間,透出溫柔的模樣,「這雙鞋最棒的是柔美與個性兼具,也想像如果我是一位要出門開會的編輯,就會穿這樣子登場!」瑪麗開心地分享著,在每個舉手投足間,都清楚感受她對穿搭的熱愛,就像一本永遠讀不膩的故事書,每翻一頁都能探尋不同驚喜。


寫在廣播之外的事
「很多人好奇廣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雖然這個回答八股,卻也是最真實的。之所以持續收聽某個廣播節目,也許是特別喜歡 DJ 的選歌、說話的音頻,甚至覺得他講的話特別好笑,那種頻率相近的感覺,即使每天只有一小段時間固定收聽,也還是會產生熟悉感。」正因廣播無法暫停或重播,存在主持人與聽眾間的羈絆更是深刻,直到現在,瑪麗仍不斷在兩種身份中轉換,並樂此不疲。


迎接精采的下半年前,瑪麗也有不少計畫想與大家分享:「除了穿搭,我也熱衷保養與彩妝,身為面膜狂人的我,從去年開始籌備自己的面膜品牌,試了非常久,希望有機會趕在今年與大家分享。」在年底,她也將與搭檔馬克舉辦實體演唱會「精神損害演唱會 2.0」,與聽眾一同回顧十年前的回憶。

   
在一個個令人期待的計畫到來的同時,相信瑪麗腳上的 Trippen,將陪著她走過更多精彩的風景,不管是工作或旅程,都充滿各種有趣的可能,為生活續存閃閃發光的迷人樣貌。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攝影|Pixie Peng
企劃|Bonnie Cheng、何晨
原文|EVERYDAY OBJECT
more
"Stopover"-中途停留- Trippen 2022秋冬〚停息。重拾。塑造〛



停息。提供思想自由的機會,抽離出現實的壓抑




Closed_Vacate


Stopover 給了我們一個新視角,彷彿置身水中,周遭環境的感知也產生變化——失重、聲音低沉模糊,感官的遲鈍讓周遭停了下來,剩下創造力在整個時光中流淌。
Closed_Standstill

像是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作畫手法,透過留白,不僅烘襯既有的揮毫,更能傳遞化的維度與景的深度。


重拾。"空曠的停頓,讓人感受自由的流動,意會不曾感受的全新意象"



Happy_Dizzy



塑造。這些模糊與創造力形塑成新穎的想法,於現實中付諸行動


我們常發現自己處於在計畫之外的停頓,或稱為"中途停留"的陌生狀態。一種可能被認為浪費時間、毫無用途的狀態。但如此的空白時空卻非無用,這樣的停頓反而提供了思想自由奔走的機會,藉由短暫抽離現實的壓抑情緒,我們得以在重啟後舉步前行,面對持續來自四面八方的雜訊與能量傳遞。



▹▹▹ Trippen 22AW 商品型錄


本季形象拍攝畫面呈現概念:呼應 trippen 22AW 設計概念-中途停留,此季鞋款靴型較多,利用海棉及綑綁的藝術創造拉扯的束縛感,呼應因為疫情整個世界迫使停擺以及被疫情綑綁在某處的感覺。

Sport_Debate|Closed tc_Intent


2022 秋冬新品已全面上市,歡迎蒞臨全台銷售據點參觀選購。

Trippen 全台銷售據點|Trippen 線上商店
more
讓對比的反差成為記憶點:插畫家 Estete × Trippen 的撞色系穿搭
插畫家 Estete 筆下的人氣品牌 noii noii 令不少人印象深刻的,無非是一系列可愛配色下的森林系小動物。然而少女氣息滿滿的 Estete 並不只有在創作的時候喜歡大膽揮灑色彩,平時就偏好運用各種色系碰撞出可愛又搞怪穿搭的她,這次將與德國皮鞋品牌 Trippen 合作,透過週末出遊穿搭的主題,把雀躍的好心情毫不吝嗇地帶到讀者們的眼前。Style.1 低飽和度的撞色系穿搭 × Trippen SS22 T-project Kismet「我覺得插畫的風格反映著內心的狀態,穿搭也是。」從公園遠遠的另一頭就能認出 Estete,像個森林裡頭蹦出來的小精靈似的, 洋裝與長褲結合的穿搭,和跳躍式的繽紛對比色就像她的個人招牌。Estete 擅長運用亮眼卻不刺眼的色系,碰撞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淡粉與濃綠、鵝黃配紫灰⋯⋯就連穿搭細節也絲毫不馬虎,透過髮夾、指甲油、襪子等些許抓人眼球的小亮點,替自己的穿搭增加不少有趣的記憶點。桃紅色髮夾、濃綠色的指甲油和條紋襪子,在不知不覺中精緻了穿搭。「雖然我喜歡把鮮豔的顏色拼湊在身上,但鞋子還是偏好選擇基本的顏色。」Estete 選擇以 Trippen SS22 T-project 系列 Kismet 中性款式設計的涼鞋,中和了一身童趣的繽紛。腳背上的皮革條帶仔細一看也能看出不同的灰階與紋理,混搭著糖果色的條紋長襪,莫名碰撞出一種可愛的反差;混合瀝青與回收材質所製成的鞋底,厚實確保有些許彈性,在經典耐看的外觀設計中,也實踐著休閒耐穿的機能性。瀝青製成的鞋底擁有特殊花紋而同樣為拖鞋款式的 Trippen SS22 Closed Sandal 系列 Gordian 則是在鞋底多了一些凹槽設計;皮革面料上頭的編織樣式也展現了不同風格的細節,在整體單色的樣貌之下,保持著一種低調卻鮮明的個性。相較於一般拖鞋,鞋底增加了些微厚度更耐走德國製的鞋身包覆著厚實卻柔軟的皮革Style.2 溫柔朝氣的暖色系穿搭 × Trippen SS22 Sport Arcade除了運用色彩的對比來豐富視覺,Estete 也著用低飽和度暖色系的單品。透過溫暖柔和的顏色,營造出平易近人的朝氣,一樣單品在不同配色與搭配的演繹下,總是能讓人發現,風格的侷限從來都不是來自物品本身。穿上一身溫柔暖色系,搭配 Trippen SS22 Sport 系列 Arcade 的厚底涼鞋走跳在咖啡小店充斥的巷弄裡,又是另一種風景。Estete 藉由涼鞋的空隙之間隱約露出襪子的花紋,讓腳下的配色看起來輕盈許多。帶狀皮革上擁有可隨意調整長度的魔鬼氈設計,讓鞋履能夠以最契合的角度包覆腳跟和腳背;舒適的鞋墊面料也讓增高的鞋底走起路來豪不費力,在外型上獨特的涼鞋設計也替穿搭增添些許低調的夏日氛圍。穿著 Trippen SS22 Sport 系列 Arcade 穿梭在老宅之間,總讓人餘光不自覺駐足於這雙設計獨特的涼鞋。
從色彩上的碰撞、風格上的反差、單品上的疊加,和細節的增色,Estete 一身如同糖果一般的穿搭,在 Trippen 鞋款中性的調和下,也變得更加耐人尋味,相信無論是哪一種風格的樣貌,穿著 Trippen 就是準備踏上好心情之旅的第一步吧!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攝影|Seeyu Chen
企劃|Bonnie Cheng
原文|EVERYDAY OBJECT 
more
花藝師 Nana 與 Trippen 的春色搭配 × 與花為伍的工作日常
似乎到了某一個歲數,人對於花草這類安靜卻又富有療癒性的生命體會莫名地感興趣。週末突然有個念頭想去花市逛一圈、出門經過花店會不由自主的想走進去買一束花回家放⋯⋯,不得不說植物就是有這麼一種神奇的力量,總能治癒人心,替生活多填上一些朝氣的色彩。而花藝師的工作,就是用獨到的眼光和靈巧的雙手,將這些賞心悅目的花材去蕪存菁、排列組合成最新鮮、獨樹一格的陳列品。這回透過 Trippen 2022 新推出的春季鞋款,邀請到 HangoutFlower 的花藝師 Nana 作為專訪的主角,分享她如何從一個單純喜歡花的少女,轉變為與花為伍的職人。承著三月春暖花開的腳步,就順道走進 Nana 的「花花世界」吧!花是工作日常的風景,也是精神糧食每天早晨九點至十點前往花市開始一天的工作日程,對 Nana 而言,即便去花市也就是扛著花材、穿梭於凌亂忙碌的窄道之間,但她也從不因此而怠惰於打扮。「我真的是個很注重儀式感的人喔!」她認真的點頭道。在攤商交錯、花草目不暇給的攤位之間,她的存在真的好似個花仙子,和熟識的花商打過照面、打量著進出的新鮮花材就是她一天的開始。做為一位花藝師,除了需要靈巧地手腦並用,耐走、久站也是有如家常便飯一般的必備技能,因此擁有一雙能舒適奔走的鞋是再基本不過的事,再加上 Nana 對於美感的堅持,Trippen 的鞋一直一來都是她鞋櫃中的常備品。「 Trippen 的鞋好比海芋。看似硬挺,實際上的觸感卻是能以溫度去塑形的柔軟;外型獨特地難以被取代;藏於苞片之中的『肉穗花序』則是懂花的人才會知道的細節。」 她熟門熟路的穿梭在花市裡,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就找到了她所需要的花材。Trippen 不咬腳的皮革材質,和今年春季新推出的 SS 22 鞋款獨特的版型,將舒適的穿戴體驗和獨特的設計集於雙足,而細緻的皮革綁帶和鞋底的增高效果也是讓 Nana 鍾情的原因之一。Box 系列 Glasses 前後的皮革綁帶和木屐型鞋底展現獨特設計感,柔軟的皮革和細緻的紋路也不難看出 Trippen 皮鞋的質量。和 Glasses 略帶一點復古淑女氣息的設計稍有不同,較為經典簡約的 Trippen Sport 系列 Office 鞋款更為中性,並在鞋底做出了特別的增高設計。德國製的柔軟基底和皮革面料,也替每天需要奔走的雙腳做好最舒適的防護,無論是晴是雨,都能放心地邁出步伐!Trippen SS22 Sport 系列 Office 鞋款美感的培養,取決於日常的累積能在職稱後頭加上一個「師」字何其容易。或許在旁人眼中,花藝就是種憑著直覺美感去擺弄花草,而美與醜的定義只取決於有沒有人買單,可除了抽象的美感以外,更多時候需要的,還是一步一腳印去不斷累積的基本功,和對花草構造的理解。「我關注時尚產業,也留心於任何生活中任何攸關美的事物;我樂於吸收,而這些資訊也同樣是我創作的靈感來源。」舉凡新一季秀場上的時裝配色、藝術展裡展示的畫作⋯⋯服裝設計科系出身的 Nana 不僅注重自己每回出門時的穿著打扮,從日常生活中所汲取的,也同樣反映在她想傳達的花藝中。業餘和專業的差別,在於基本功的累積。在熬過了漫長反覆的「練功時期」,Nana 所擁有的不只有花藝所要展現的美,更多的是對於每種花材特性的深度理解。和腳上所穿的 Trippen 相同,不只專注於遠觀的美感,更著重於本質上的實用性。取用羅馬鞋的設計元素,搭上舒適的耐穿的皮質與鞋底設計,用穩紮穩打的好品質,陪伴每個需要東奔西走的工作天。偏好裙裝的 Nana 對於綁帶皮鞋的設計情有獨鍾,Trippen 的 closed 系列綁帶皮鞋:robot 搭上白洋裝也毫不違和。對花藝的熱愛,就足以說明一切一個人從扛花材、接訂單、製作花束到客服,工作內容繁雜,卻一點也不減 Nana 作為花藝師的熱情。學生時期跟著媽媽一起報名社區大學的插花課,到後來堅持不懈地成為了擁有證照的專業花藝師。「看到客人透過我的作品而感到幸福,我覺得一切都值得。」她的雙眼裡,不只映著對花卉草葉的溫柔,更能看見她對花藝所展現出的堅定。「我喜歡擁有『線條感』的東西。」在採訪幾近尾聲之時,Nana 指著前方河畔枝葉隨風搖曳的柳樹對我說。「柔美的線條總感覺更帶有生命力,而這也是我喜歡這雙鞋的原因。」在成為花藝師的路上,她一走就是五年,而至今也繼續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雖然現在仍是單打獨鬥的個人工作室階段,但透過她一字一句所傳達出「屬於她的花藝」,總給我種感覺她一定正踏在春意漸濃的人生花路上吧!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攝影|Seeyu Chen
企劃|Bonnie Cheng
原文|EVERYDAY OBJECT
more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Trippen 2021秋冬 "碎裂後重生,迎向嶄新的自己"


世界有各種形式的分崩離析,人們的生活與夢想,我們只能撿起零碎的線索..



Closed tc_Armor|Sport_Shackle|Closed tc_Break


在日本,使用Kintsugi (意為"金色細木工")的修補技術,用手工精心地將破碎的陶瓷重新組裝,
使裂縫中充滿金粉。而那顯而易見的裂痕,為作品提升了價值 —— 也使原貌改造更加升級。


「金繼」(金继ぎ),又稱「金繕」,是一種專用以修補破損陶瓷的日本傳統工藝。以混用漆和金粉,黏和破損器物,並彰顯其裂紋,缺失也好、破碎也好,金繼都坦然接受。


"人生之必然,更從其不完美中發掘美"



happy_Challenge

Kintsugi是一種哲學,一條以突破點鋪成的韌性之路,使我們變得更強大(引用Céline Santini)。我們的研究還將我們引向了侘寂美學,我們在其中發現了與現代設計和 Trippen 哲學相似之處;簡單與不完美的美,以及對經久不衰的物體的古色欣賞。


▹▹▹ Trippen 21AW 商品型錄


本季形象拍攝畫面呈現概念:場景設定為靜物藝術品展台,搭配胚布垂墜營造出神殿以及歐式文藝復興時室內莊嚴溫暖的風格,利用攝影棚燈光打出夕陽感,白淨的背景利用光影來透出立體空間感,純色的背景更凸顯商品重點。


Closed tc_Break|Closed tc_Kintsugi


2021秋冬新品已全面上市,歡迎蒞臨全台銷售據點參觀選購。

Trippen 全台銷售據點|Trippen 線上商店
more
沒有規則的線條忠於自我的風格 插畫家Miyabi X Trippen的城市異想創作
     
「任何事物在我身上,都能成為『我的風格』。」用線條勾勒對城市的想像,以色塊渲染出不羈的無限可能,帶有強烈創造力的新銳插畫家Miyabi,橫跨臺日藝文界,從音樂派對畫面、大型展演視覺,到跨界聯名T插畫,Miyabi都能輕鬆揮灑創意,更一舉入圍日本MUSIC ILLUSTRATION AWARDS 2020。無法定義的風格,從Miyabi身上延伸至創作,讓人一看就忘不了的個性畫風,形成了自己的「符號」,更形塑他的生活型態。
創作是最舒服的姿態



勾勒日常線條Miyabi全新創作X Trippen
「以整個城市做為構圖,比建築物還大的角色們,就像是我解構日常看待生活的樣子。」帶著略為慵懶的肢體,Miyabi揮灑起油漆,勾勒出他對「城市」的想像,以自己為參考,將主角投射為不同形體的女生,可以中性也可以帶點感性。選用春天感的粉色妝點色塊,Miyabi說,每個時期的畫風都不太相同,與生活、城市氛圍的靈感都有很大的影響,「就像25歲以前總是喜歡用繽紛色彩堆疊,大花裙配鮮豔的西裝外套,彷彿希望在人群中一眼看見,但現在的我就會在單純的基本搭配中,找個亮點展現品味。」

OneTone工裝搭配涼鞋款式Back創造穿搭層次
俐落白T加上工裝連身褲,搭配充滿個性的Trippen涼鞋款式Back,「讓鞋子成為穿搭的小巧思,低調卻能看出個人特色。」Miyabi翻過鞋底,加厚的層次造型讓他想起Trippen的經典木屐款式,好走又好上腳,「皮革的柔軟度也是重點之一。」黑褲與皮製鞋款撞出異材質,整體色系統一卻能創造層次,就像Miyabi拉出的城市線條,簡單卻讓人印象深刻。

用特色細節創造自我流蘇款式涼鞋Vibe
換下創作時的工作服,Miyabi穿上一襲膚色連身洋裝,與身上刺青呼應的圖騰,與Trippen流蘇款式涼鞋Vibe相互呼應,小小心機的女孩性感油然而生。「流蘇款前端的斜角開口很修飾腳型,配上當時心情的指甲油,讓腳指頭瞬間有了自己的舞臺。」Miyabi笑說,自己看起來笨笨的腳趾,在Vibe鞋款上,變得像是個「城市女伶」,「單穿就很好看,後端拖鞋的設計,讓人能撐起氣場,也能舒適穿脫。」看似簡單的涼鞋,在Miyabi腳上,有了多種詮釋,有戲、也有畫面,更有線條跳躍的模樣。
曾在日本攻讀設計學校的Miyabi,受到日本最大的影響,來自「對生活好好感受」的啟發。因為居住異地城市,自己的時間變多了,能放慢速度散步,看看住家附近的小風景,也能細細感受日本街頭行人們的樣貌。「日本是會打理自己的國家,讓自己乾淨、整齊,就是最基本的『穿搭』。」將「打扮」作為一種禮貌,漸漸地再往上堆疊出層次,日本穿衣的俐落是亞洲數一數二的極致,「相較之下臺灣就顯得大剌剌,想怎麼穿就怎麼穿。」雖然深受日本文化影響,但住過多年東京的Miyabi,卻回頭愛上了「臺灣style」的穿搭,「有趣的是,臺灣人不穿沒事,一穿起來反而比日本還要勇敢、更加瘋狂。」所謂臺式,就是沒有框架,可以是性感辣妹卻背上蠟筆小新中小白角色的包包,「臺灣人的瘋狂並不是『我得要穿像什麼風格』,而是在身上創造出一些『意想不到』。」


平凡中加入巧思讓細節自己發亮
「不是刻意迎合鞋子,而是讓鞋子成為穿著的一部分。」翻找衣櫃中既有的服裝,小小嘗試搭一條腰帶,視覺上就能讓身形比例與搭配相互呼應。有時不規則,有時又在平凡中加入巧思,例如綁帶或加厚的鞋底,「Trippen外型是吸引我的第一步,但卻能穿出實用性。」所謂的巧思,是巧妙凸顯腳踝的線條,或大膽搭配絲質襪子,讓衝撞感的材質成為身上最大亮點。


交融材質、跨越形式可以性感可以個性的中性模樣


不只是插畫家,同時也是DJ,偶而替平面當當模特,對於Miyabi來說,身份的轉換絲毫沒有界限,「我只是做我喜歡的事。」平時聽雷鬼、嘻哈、electronic,用音樂開啟畫面想像,找尋靈感線條,不受限的創作來源,「就像是我最近最想挑戰的新媒材,是專門織地毯的簇絨槍,能將毛線織成宛如地毯般的大型畫作。」「跨界」交融在不同風格、不同材質,與不同形式上的各種可能,「如同我從日本男女界線鮮明的打扮中反思,臺灣趨向中性的自我價值,不限男性也不限女性,這樣的交融,更是能展現自我風格最好的狀態。」就像Trippen總能讓不平凡妝點日常,讓日常解構生活,果然任何事物在Miyabi身上,都能自成風格。
Miyabi Shuu 
2016年開始以插畫家身份在台灣及日本活動。作品大多是自己的妄想與回憶的重疊和延伸。除了可以在各音樂場景看見其蹤影,近幾年也和誠品、秋刀魚雜誌、CINRA等各線上媒體和品牌等合作,去年入圍了日本 MUSIC ILLUSTRATION AWARDS 2020。
Trippen設計師Michael Oehler和Angela Spieth於1992年創立trippen,設計理念主要受到德國「包浩斯」學派的影響,並以環保共生、手工精製等做為品牌核心,推出猶如當代藝術的前衛設計系列作品。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全文出處|秋刀魚撰文|陳頤華攝影|鄭弘敬
插畫創作|Miyabi

more
在不同風格裡找到自己!FRUITION 品牌公關邱子軒的 Trippen 穿搭之道


「對我來說,穿搭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又簡單。」邱子軒如此說著,從造型助理到擔任知名女性選物店 FRUITION 品牌公關一職,她的工作與生活總脫離不了穿搭二字,每回見到她,都被那豐富又充滿巧思的穿搭所吸引。



擅長多層次搭配的子軒,最令人讚嘆的莫過於任何單品都能在她身上和諧共存著,當聊起所謂的穿搭「年資」,子軒如此分享著「最近回溯了一些舊照片,發現約莫在高中畢業、大學那陣子,我就對服裝很有興趣,甚至為了買設計師品牌去打工。」那時正逢日本街拍雜誌《FRUiTS》、《STREET》盛行之際,熱愛穿搭的人們總會在空暇時到誠品狂翻雜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讓子軒對造型有了許多想法,藉由不斷嘗試,摸索適合自己的風格,「不變的大概就是我用色一直都蠻大膽的吧!」她笑著說。 於是此回,趁著初春的明媚之時,我們邀請子軒穿上 Trippen 2021 春夏新系列,運用她強大的搭配力,打造三種不同風格的造型。

Style 01. 繽紛復古風格 x Trippen Action(2021 SS)


在搭配每日衣著時,子軒建議先從自己的身型瞭解起,進而選擇合適的剪裁與版型,才能穿出自信,「因為身材較嬌小的關係,我會選擇高腰的褲裝或裙裝來修飾比例,再用帽子與髮帶讓上下身更加協調。」她接著說,過去喜歡搭配一些披披掛掛的民俗風單品,也隨著不同人生階段,轉而追求舒服與耐看性。



在第一套穿搭中,子軒以美式風格短 Tee 搭配復古垂墜裙,用前短後長的設計去凸顯 Trippen Action 的特色,再用彩格襯衫與麻花髮帶點綴,營造出繽紛復古的風格。「Trippen Action 的造型很俐落,窄長的鞋型配上微翹的楦頭,可以巧妙地修飾腳部線條,寬版繫帶讓腳踝的視覺感受更加纖細,是一雙細節相當精緻的鞋款。」


除了服裝搭配上的技巧,子軒也建議用不同風格與色系的襪子來點綴,讓腳部成為穿搭重點之一。

Style 02. 輕熟蕾絲風格 x Trippen Loipe(2021 SS)

對子軒而言,穿搭是一種生活中的樂趣,也讓上班的日子多了些動力,「很多人以為我會花很多時間打扮,但其實只要想出當天必備的單品,再用直覺去延伸搭配就行了。」她表示,衣櫃中擁有最多單品就是洋裝,一件式的穿搭不僅方便,紮個皮帶就能調整比例,再搭雙有些厚度的鞋款,就能讓整體顯得高挑。




第二套子軒以黑色緊身洋裝外罩白色蕾絲洋裝,用浪漫優雅的裝束與充滿個性的鞋款 Loipe 形成高強度視覺衝擊,讓身上的單品盡可能簡單俐落,將重點落在鞋面的交叉繫帶上,再搭頂羊毛蝴蝶結寬帽,即可展現不凡的穿搭品味。

在著用的同時,子軒多次稱讚了 Trippen 的舒適度與細緻的做工,尤其是層層交疊的繫帶,一點也不咬肉壓腳,再加上讓腳感升級的厚底設計,行走的穩定度也提高許多,即使穿久也不會造成負擔。

Style 03. 柔和自然系風格 x Rebel(2021 SS)


當談起過去對 Trippen 的印象,子軒毫不猶豫地說出了經典的 Helena 綁帶鞋,「可能我過去比較常穿球鞋類,這一兩年在服裝搭配上,也開始嘗試皮鞋。」此回搭配造型下來,子軒發現 Trippen 鞋款相當時髦多元,又兼具了鞋履舒適度與時尚的特性,具有設計感的造型更能為不同風格的穿搭加分,「尤其是日系服飾!例如原宿的古著系女子,穿上 Trippen 又是另外一種風格了。」




第三套,子軒以色調柔和、版型寬鬆的吊帶洋裝,搭上荷葉邊格紋上衣,再配上一雙白色 Rebel 鞋款,輕鬆營造初春女孩感穿搭。除了搭載特殊刻紋的加厚鞋底,鞋面上的繫帶也讓 Rebel 富有細節且耐看,「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款鞋的設計比較個性,但只要願意嘗試用不同的單品搭配,就能創造意想不到的風格,除了搭配裙裝,不妨也試試搭件牛仔褲,就能穿出森女的感覺。」



用穿搭表達自我、記錄人生每個階段的軌跡


正所謂「能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美,才是名副其實的美。」一天下來,子軒運用了細膩的搭配力,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 Trippen 穿搭,體現出鞋款的實穿性,也讓 Action、Loipe 與 Rebel,和諧地與各種穿搭單品共存著,跳脫了原本的硬派個性,反而為鞋款注入柔和的女孩氣息。 猶記拍攝過程中,子軒與我們分享,讓她不斷嘗試各種穿搭風格的動力,來自於對不同面向的自己感到好奇,每每回過頭來看,都是有趣又可愛的回憶,而無論是哪個時期的子軒,經典耐看的 Trippen 即是讓她散發迷人光彩的絕佳陪伴。
了解更多關於 Trippen



攝影|See Yu Chen
特別感謝|G’day Coffee原文出處|EVERYDAY OBJECT


more
未來也曾經是更美好的期盼。Trippen 2021春夏形象「回到未來」,重新省思如何往前。


這一年,萬物如車禍般驟然撞上一堵牆,受驚於現實,我們無法想像還能夠如何往前。




closed tc_Loipe(左)/ closed tc_Back(右)

皺巴巴的腳趾、腳跟,與幾乎崩潰的收藏;在一個看不見未來的世界中,我們穿著鞋作為防護。100年前,喜劇演員卡爾•瓦倫丁(Karl Valenti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流感爆發後寫道,「未來也曾經更好」。恢復平凡的日常已變成一種渴望,例如 : 周末與朋友一起吃飯或是去海邊度假,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都可能再也回不來…。

closed tc_Rebel

停下來的生活讓我們從頭審視未來應該是什麼模樣,我們得出了:簡單、透明和可靠。減少顏色後,在脫毛程序中讓青銅色皮革快速變成棕色,使我們的鞣製過程能節省大量水資源。伴隨著全白、淺色皮革,再加上使用30%的軟木製成的可生物分解GoZero鞋底的新開發產品。

closed tc_Action

本季形象拍攝畫面呈現概念:場景設定為靜物藝術品展台,搭配胚布垂墜營造出神殿以及歐式文藝復興時室內莊嚴溫暖的風格,利用攝影棚燈光打出夕陽感,白淨的背景利用光影來透出立體空間感,純色的背景凸顯商品重點。

closed_Escape

重於Trippen的核心精神:好的設計和整體的永續性。我們始終以負責任的態度來研發、設計更多材料。透過純淨、簡單、生動、原始渴望等元素的啟發,於本季提出了一個向前延伸的設計概念:回到未來。

closed tc_Rebel(左)/ closed tc_Back(右)


2021春夏新品已全面上市,歡迎蒞臨全台銷售據點參觀選購。
Trippen 新品上市
more
秋冬新入荷! Trippen 2020 秋冬視覺正式上線,經典與創新你怎麼選?
來自德國的特色鞋履品牌 Trippen,以獨特的設計美學與環保友善聞名,融合結構性、力學,與手工精製的堅持,讓每一雙 Trippen除了經久耐用,更能成為你心中的滿分高質感單品。




本季秋冬,Trippen以"痕跡"為題,描述著離開後留下的線索,讓我們揭曉過去的證據,更科學的迎向未來。因此,Trippen透過回顧製程、與製鞋師傅的對話,重新改良用料標準並推出了一款全新鞋底「TRACE SOLE」,紀錄品牌在成長的同時,與自然環境取得平衡的重要過程。Trippen AW20 系列視覺,充分展示品牌的創新及多角思維,除了經典Closed鞋底、時尚有氣勢的高跟鞋款Happy系列,更多了最新的Trace鞋底,讓我們透過照片走進Trippen的時尚旅程吧!

▲左_男款 Nomad (Closed系列)  右_女款 Trust (Happy系列)
男款Nomad屬於低調簡約的中筒靴款,舒適的包覆性加上簡約率性的設計,可展現不凡的穿搭品味;女款Trust為極富個性的Happy系列,前後高起的設計除了讓腳感升級,行走的穩定度也同時提高許多;有別於一般的高跟鞋,Trust雖為純色卻格外搶眼,非常適合搭配時裝。



▲左_男款Eiger (Closed系列)    右_女款 Todi (Closed系列)

Eiger為男士休閒鞋款,高筒的設計及復古圓頭的外型,搭配金屬大圓的鞋帶孔,低調卻不失格調;日常休閒著用或日系男孩都很適合。女款休閒鞋Todi則為低筒設計,除此之外與Eiger算是同系列鞋作,有著同樣復古的圓頭搭配可愛的金屬鞋袋孔,是非常適合日系情侶的穿搭組合。




▲左_男款 Rebel (Tr_vol系列)    右_女款 Skipper (Closed系列)
男模著用的簍空解構靴款 Rebel定位為涼靴,以涼鞋常見的簍空切割結合率性的鐵灰色扣件,呈現強烈設計感,單穿或搭配襪子都能散發獨特的時尚品味,Rebel亦有女鞋尺寸。女模則上腳結合羅馬鞋與娃娃鞋設計的Skipper,是Trippen常見的延續款式,深受消費者喜愛,除了舒適透氣的腳感,鞋後跟的拉鍊亦增添了穿脫的方便性。


▲男款 Compound (Closed系列)    女款 Relic (Closed系列)
Compound與Relic有著同樣DNA的設計元素,屬於同系列中/高筒作品,低調率性的靴型,加上鞋側的皮革配飾,除了修飾腳型,也令設計細節更添精緻。



▲左_女款 Proof (Trace系列) 右_男款 Relic (Closed系列)

女款展示Trippen最新設計系列 Proof,搭配全新特色橡膠 Trace中底,由多達30%的剩餘產品回收材料再製而成,提供高強度的視覺衝擊,Trace鞋底更有 Trippen LOGO立體雕刻,讓你的每一步、每個角度都自帶搶眼亮點。


▲男女款 Tyler (Closed)

Tyler屬於Trippen的經典女鞋之一,俐落的鞋身與特殊切口造型擄獲不少忠實粉絲,本季因應廣大的男士朋友詢問,加碼向德國引進男款Tyler,有興趣的男孩們快前往嘗試,跟女友來個帥氣情人穿搭吧!



從本季形象能感受Trippen品牌的沿革,從舒適程度到時尚搭配的考量,Trippen雖身處創意密集的製鞋工藝產業,卻心心念念堅持著環境永續的品牌核心,而我們,總能因應各種風格、場合,找到屬於自己品味的鞋履,也找到支持 Trippen的方式。
Trippen的鞋款設計一直深受時尚圈穿搭族群喜愛,無論是近年掀起的日系文藝風格或高端時裝市場,都能見到 Trippen穿梭其中,持續烙下痕跡。

Trippen 新品上市Trippen日常好感穿搭提案Trippen鞋履 - 不容忽視的質感搭配元素,遊走時尚與城市美學的不凡品味
more
Trippen鞋履 - 不容忽視的質感搭配元素,遊走時尚與城市美學的不凡品味
時序入秋,隨著相似的流行也翻新過幾回,最終發現,持續佔據著衣櫃、鞋櫃的單品,永遠是那些不過份高調,卻擁有滿分細節的搭配夥伴。總有幾次站在鞋櫃前猶豫的經驗,最後是誰陪著你出門呢?  這次帶大家一起品味小編嚴選的三套 Trippen搭配,讓你今年秋冬有更多簡單、時尚的穿搭參考!


早午餐約會|早秋的微涼搭配選擇

每次簡短的出遊時刻,或是與好朋友、情人的早午餐約會,該怎麼快速的決定造型呢?其實只要透過簡單寬鬆的上身,與合適的短褲、短裙,讓和諧的色塊拼湊出令人舒適、清爽的印象,此外,由一雙質感絕佳的 Trippen擔任下身視覺重點,讓簡約的造型也能極富個性!偶爾可省去過多的配件與層次,靠著掌握關鍵單品,讓自己每次出門都快速且精準的搭配到位!




▲左Closed_Page(男款);右Sport_Conduct(女款)

漫步城市|充滿日式街頭感的休閒搭配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適時的安排聚會是不錯的選擇,在日常出遊的打扮中,融入自己鍾愛的單品及配件,為平淡的日常增添些許亮點,相信是非常有效的減壓方式。





與情人的約會,選擇以舒適為取向的寬版休閒裝束,為了營造整體視覺的份量感,一雙典型的 Trippen是不可少的,在還有陽光的午後,穿上精心挑選的 Trippen來個簡單的城市探索吧!生活中的儀式感有時候可是情調的來源呢!


▲左;右Closed_Tyler(男女同款)

時裝OK?|個性演繹 Trippen的力與美

秋冬街頭常是各種潮流單品角逐的重點戰場,這次分享的穿搭屬於較高階的搭配範例,深色高冷的豹紋主題,與皮外套、透視長裙的組合,非常適合深色的 Trippen鞋款;Trippen特殊的皮革質地與設計感,給人整體不張揚、順眼,卻依然氣勢十足的感受,恰到好處的為時裝穿搭提供最合適的後援。


                                  
▲左Closed_Eiger(男款);右Happy_Tiflis(女款)


從創立至今,Trippen 承襲多元的設計風格與思想,手工精緻、植物性天然染料的選用,與始終不變的環境友善策略,都使得 Trippen顯得量少且獨特;即便如此,低調卻總有著巧妙設計的 Trippen,永遠在時尚圈與城市的街頭自成一格,那樣舒適、自信,時髦又自然。


Photographer: CCW
Models: Lee66tw / Lili0610xx
Space support: FUJIN TREE CAFE / LUCY MARTIN BOOKSHOPTrippen 新品上市Trippen日常好感穿搭提案每個人心中的那雙Trippen- 經典永續的Closed鞋底拒當廉價製造的垃圾,Trippen的貴亦有道



more
穿搭因為一雙「經典 Trippen」 而完整!服裝設計師 if&n 蔡宜芬、SYNDRO 王心偉談自己最愛的那雙 Trippen
經典鞋履品牌「Trippen」,圓圓翹翹的鞋頭,讓人看過就印象深刻。其實不用特別問出處,只要從外觀細細觀察,就能從 Trippen 的設計語言中,感受充滿德國血統的簡約風範。且除了外型外,也照顧到舒適度,Trippen 的原意是木屐,形似木屐的寬寬楦頭,就知道穿著起來,絕對是讓腳掌伸展自如的耐穿鞋款。來自德國的 Trippen,由設計師 Michael Oehler 和 Angela Spieth 創立,兩人深受 七〇年代的嬉皮文化影響,崇尚自然,所以 Trippen 的皮料皆用蔬菜汁的天然顏料來染色。Trippen 的鞋履,因為製程複雜費工,交由不同的歐洲鞋廠來製造,整雙鞋手工打造且小量生產,從裡到外,皆是理念十足的獨特品牌。
女鞋 Pina/男鞋 Seed
宜芬/ 洋裝 if&n 帽子 SYNDRO、心偉/ 衣褲 SYNDRO

這次 EO 邀請兩位台灣服裝品牌的設計師,為如此經典的 Trippen 做穿搭,分別是 if&n 的「蔡宜芬」與 SYNDRO 的「王心偉 (以下稱 Shinway)」,聽聽兩位設計師如何從各自的穿搭經驗裡,理出讓自己最自在舒適的品味呢?以及暢談他們心中的經典品牌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Q:請問兩位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注重「穿衣」這件事呢?Shinway:真的開始接觸質感比較好的單品是大學。不過我高中就很喜歡看明星及喜歡的歌手穿什麼,然後盡量去模仿,那時還會穿嘻哈歌手必備的大靴子。大學之後開始有打工賺點錢,追求的是品質比較好的單品,所以穿著方向又稍有改變。宜芬:我穿搭最好的時候,應該是自出生到五歲(笑)。我爸很喜歡幫我打扮,讓我穿得很中性。小時候我沒有所謂娃娃鞋,我爸會幫我穿一些很帥的帆布鞋啊,穿裙子的時候也是牛仔裙加背心,或是整套波點燈芯絨套裝。長大一點,我的衣櫃由媽媽接手後,開始會穿小洋裝,直到大學後才自己逛街,慢慢接觸很多品牌,開始逐漸認識自己喜歡的衣著。大學的風格是以休閒為主。同學間都沒有制服的束縛了,每個人都變得很有個人特色,我也被影響。

Q:累積品味有什麼訣竅嗎?宜芬:大學我很喜歡美式休閒風格的棉褲、棉裙跟背心,還有夾腳拖。(Shinway:有照片可以看一下嗎?)然後各階段都會想要嘗試不同東西,剛出社會的我,經常注意長得有點特別或版型特殊的衣服;再後來 26、27 歲,開始經營個人品牌,換成喜歡顏色溫暖、或是帶有日本布質感的衣服。直到現在,常穿一些更簡約的服飾,簡約中必須帶有設計感,但又不能太複雜,每年都有不同轉變。Shinway:我是用比較「宅」的方式來累積我對服裝的知識。像是台灣的 PTT 及各種外國論壇,喜歡穿搭的人幾乎都很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穿搭,我像是藉由前輩們的服裝涵養來增進自己的品味。我一直都很鍾愛丹寧,長年閱讀跟研究和丹寧有關的內容,直到現在都還是。在大一的時候,開始當 PTT「JEANS 版」的版主,而且為了想要跟牛仔褲認真搭配,上衣與鞋子都需要講究,我是這樣開始研究穿著的。

Q:你們認為品味與鞋子很有關聯嗎?Shinway:對男生而言,鞋子是最重要的東西,完全不用質疑。即使再不注重穿搭的人,球鞋也會想要買好一點或酷一點球鞋。大概看一個男生穿什麼樣的鞋子,就能知道他的選物品味與價值觀是偏向哪一類型。我很常穿皮鞋,但我的皮鞋又跟很紳士皮鞋不太一樣,也不是美式粗獷皮靴,所以當我看到有人跟我穿一樣的鞋子,對我來說會有種找遇到知音的親切感。我個人觀察,大致上可從鞋子看出一個人的消費邏輯,這件事情我覺得滿神奇的。宜芬:對啊。我非常重視鞋子!因為我都穿自己品牌 if&n 的衣服,所以我會把大量預算拿來購入配件。我自己不是很愛戴飾品,甚至連耳洞都沒有,因為我在工作時,喜歡手邊乾淨俐落。我花最多費用的地方幾乎都在鞋子,鞋子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單品。Pina(Trippen 延續款)
Q:選擇腳上這雙 Trippen 的原因?宜芬:第一是 Trippen 是很經典的品牌,大學時代就夢想要一雙它們的鞋了。覺得那時懂穿搭的人,幾乎人手一雙,這十多年來都沒退流行。第二是我喜歡設計特別的鞋子,這雙是不對稱的斜角,穿起來很修飾,我自認腿型不好看,喜歡穿涼鞋讓腳背顯得比較長。而且這雙的造型,也沒有因為是皮鞋而覺得太過正式,我想裙裝、牛仔褲都很搭配,未來一定常常被我拿出來穿。而且穿上喜歡的鞋子,會有今天穿得很「完整」的感覺,一整天的心情都會被點亮。即便只是去上班也會特別開心。
Seed(Trippen 延續款)
Shinway:我腳上這雙鞋的製做邏輯很酷,一側各取一片完整的皮,沒有多餘的裁片接合,非常簡潔,而且因為 Trippen 選的皮很柔軟有彈性,不用透過很多裁片來符合腳型,只需要皮革本身的張力,就能讓我的腳被完整包覆,沒有壓力而且非常舒服。更因為因為裁片少,所以看起來很簡單,若是裁片越多、層次複雜,我的穿搭就會受限。我反而喜歡他的簡約美感,更可以搭配我的所有衣服,也符合我的風格。我認為這雙鞋不用穿襪子,搭九分褲或短褲,就可營造出輕鬆休閒的感覺,甚至搭我的西裝都很配。像宜芬剛剛說到,「穿得完整」的意念,乍聽好像會難以理解,但應該是是存在每個人心中都知道的感受。怎樣叫完整,應該就是你看到自己什麼樣子會覺得很順眼吧。身上有越多自己喜歡的元素,通常一天都會特別開心。我覺得自己的穿著「越來越不多變」,那是因為自己就是喜歡的東西,差不多就是這些衣服和配件呀。宜芬:現在覺得自己看得順眼的造型,差不多有幾種樣子了。而且對於穿搭的滿足感真的會讓人走路有風,且穿著舒服的鞋子,感受輕盈很快樂,生活更開心,這裡體會的不只是品味而已,Trippen 就有這種魔力。宜芬/ 衣褲 if&n、心偉/ 衣褲 SYNDRO、鞋 Trippen 2020 A/W

Q:今天穿的兩套衣服的色系,也是你們最常穿的顏色嗎?宜芬:雖然 if&n 算是多彩,但我自己最常穿黑色、白色跟卡其。我很喜歡基本款跟素色,穿起來很舒適。就像今天穿的鞋就是黑色,而且我喜歡不同衣服跟配件穿來穿去,都可以很搭。現在購物變得很精準,以前什麼都想選、都想試看看,我覺得那是一個讓品味收斂的過程,如果沒有這段經歷,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什麼。
Shinway:我最常穿大地色或藍色。第一套搭配的黃色應該是我最亮的衣服了。秋天我覺得很適合穿帶點咖啡色的黃,所以 SYNDRO 這季推出我今天穿的夾克。我的 T-shirt 都是白色,我認為跟我喜歡大地色系以及軍裝、工裝有關,這些顏色讓我很有安全感。藍色則是因為藍染跟牛仔褲,藍染在色相中屬於「靛色」,比一般藍色再多一點紅,看起來更溫暖,穿上身時,是個飽滿且容易親近的顏色,剛好可以中和我比較冷的個性(笑)。Relic M(Trippen 2020 A/W)Proof F(Trippen 2020 A/W)
採訪後記如同 Shinway 在採訪時說的,他認為經典品牌都有自己的基本核心,經過一二十年且通過市場考驗的品牌,通常不用解釋太多,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品牌的核心價值及背後想要講的故事是什麼。透過 Trippen 打造出的世界觀,讓我們知道時尚品牌善待地球還有很多方式,除了顧及審美外,做出一雙不退流行的經典鞋履是 Trippen 很重要的設計理念,因為穿得夠久即是一種環保。每個人透過購買 Trippen 認識了這樣的消費觀,也將之傳遞出去,同時把這樣的想法實踐在其他消費行為上,應該就是最美的事。.
全文出處|Everyday Object攝影|Shih Yu Chen
場地協力|SYNDRO
Trippen 新品上市Trippen日常好感穿搭提案每個人心中的那雙Trippen- 經典永續的Closed鞋底拒當廉價製造的垃圾,Trippen的貴亦有道
more
Trippen 日常好感穿搭提案




經典的定義,就是任憑時間走過,依舊不減風采。我們喜歡那些時光經過的事物,多了一些回憶,也就多了一些故事。Trippen經典的Golf洞洞鞋,男女同款、顏色選擇多,是closed鞋底系列中最受歡迎的款式之一。(搭配鞋款:Golf_男款/Golf_女款)




今日OOTD,穿出自己最舒服的樣子。男女同款休閒鞋Roof,中性的設計適合各種率性穿搭,搭配經典closed大底。鞋面設計就像屋頂一樣包覆腳背,刻意突出的皮塊讓鞋款更有型!腳背處拼接鬆緊材質,一秒上腳,俐落出發!(搭配鞋款:Roof_男款/Roof_女款)




摩登男孩的daily outfit提案,整齊乾淨是必須,有禮貌的香氣也必須。Trippen與KLASICA品牌聯名的鞋款Sica,使用cup系列鞋底,無論單穿或搭配襪子都很舒適。鞋身的皮革拼接細節,顯示出著用者的好品味。(搭配鞋款:Sica_男款/Sica_女款)



俐落幹練的外表下,有顆帶點童趣的心;注重生活中的小細節,時時帶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小驚喜。Oppose利用複雜的皮革拼接,讓鞋身的切割線更有設計感,前頭的皮革刻意凸出鞋面,讓人想多看一眼的細節設計。使用了帶有運動風格的Sport系列鞋底,外觀上的加高可避免皮質鞋面碰水。(搭配鞋款:Oppose_男款/Oppose_女款)



透明系女子的優雅夏日。以白色為主要色調,搭配氣質的大象灰色鞋款。Cup系列鞋底首要強調穿著的舒適感,希望能做到赤足體驗。女款娃娃鞋Junction,俐落的X交叉皮革凸顯迷人的腳踝處,兩側固定皮革皆使用魔鬼氈,穿脫方便可調節合腳程度。修長的楦頭讓腳板更顯細長。(搭配鞋款:Junction_女款)




戴上帽子,隨手拿起拖特包,一雙舒適柔軟的鞋子踩了就可以出門。Cornice使用柔軟的麋鹿皮,搭配貼合腳底曲線的Cup鞋底,提供頂級的舒適體驗。柔軟的皮革自然形成的皺褶造型,輕鬆又優雅的風格,成為比夏日豔陽更耀眼的女孩!(搭配鞋款:Cornice_女款)

Trippen 新品上市每個人心中的那雙Trippen- 經典永續的Closed鞋底拒當廉價製造的垃圾,Trippen的貴亦有道
more
所以,為何時尚界總愛與建築扯上關係?
曾有言:「時尚產業為反映當代社會文化的一面稜鏡。」隨著時代演進,可見當代設計師們經常引用生活周遭的元素化為創作靈感,以作品轉譯該產業於生活中所建構出的文化脈絡,最終形成了泛文化的交融,如近年建築與時尚兩方間的跨界媒合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建築與時尚設計彼此有著許多共通點,均著重於點、線、面及色彩等創作維度,而建築所強調的空間及結構,轉化於時尚設計中總迸發出許多使人驚奇的火花,不論是從設計師自身的建築學背景出發,或是利用當代建築所觸發的靈感激盪,直至今日,總能見到諸多時尚設計師援引建築元素作為創作靈感,甚至有建築師跨界時尚產業案例存在。

建築與時尚的連結.建築背景能如何影響時裝設計?如西班牙設計師 Paco Rabanne 於 1966 年發表首個服裝系列〈12 件無法穿著的裙子〉(12 Unwearable Dresses),充分展現過去於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建築的背景,實踐對非傳統材質的熱愛。系列中的單品線條鮮明且架構精確,宛若一棟棟矗立的堡壘,安穩且無堅不摧,卻又相當貼合女性身形。
1966 Paco Rabanne 12 Unwearable Dresses

六零年代的巴黎主張優雅且柔軟的女性輪廓,但在 Paco 的服裝系列中,看不見毛呢、紡紗、絲綢等傳統面料,取而代之的是塑膠片、金屬鏈、黑膠唱片,甚至是紙張,以螺絲刀、錘子、糨糊等五金工具取代傳統裁縫所使用的針線,設計師本人曾說道:「創作必須要能震驚他人。」
Paco Rabanne 為 model 試衣, photo via Getty Images
Paco Rabanne, photo via CR Fashion Book

另一個例子,能夠談談信奉解構主義的川久保玲。

玲姐過去曾說:「完美的對稱是醜陋的。」她所擅長的,便是將服裝的各個結構點拆開,將單品經過多次重組再塑造,即便是過去人們習以為常的設計,她總能找出一般人視而不見的細節,重新整併並釋放新的張力。
Comme des Garçon 2019 RTW F/W, photo via Vogue Runway
左:Comme des Garçon 2020 F/W; 右:Comme des Garçon 2017 S/S

從她的設計中,我們也能看見與解構主義建築師 Frank Gehry 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
建築師 Frank Gehry, photo via architecture.com

Frank Gehry 認為,所謂建築的「完整性」,不代表需要維持統一的風格,而應從整體結構著手,他過去的作品扭曲、變形,毫無規律,帶點理性的隨性,在視覺的比例卻相當到位,打破人們對建築的固有印象,如捷克跳舞的房子,亦或是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均是典型的例子。
The Dancing House in Prague, Czech Republic by Frank Ghery
位於德國萊茵河畔的為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

LVMH Foundation by Frank Gehry, photo via World Art Foundation

建築與鞋履的連結.建築往往能與「穩定」、「設計美感」、「永續」等辭彙連結,於時尚的跨界,除服裝外,在鞋履設計中也能見到許多相關討論。
Zaha Hadid, photo via thefemalegaze.org

過去傳奇建築師 Zaha Hadid有相當多「不務正業」的跨界合作經驗,舉凡如包包、珠寶等領域均有涉獵,而在鞋履設計上,她保有自己在建築領域的邏輯思維,結合建築的力與美,顛覆鞋履傳統,如在 2013 年為英國時尚品牌 United Nude 所設計的一組獨具雕塑感的鞋履便是絕佳的例子。
女模的雙腳踏進了獨具未來感而帶有獨特結構的鞋履,United Nude 的品牌根源便是來自建築的概念,找來一批建築及工業設計師跨界操刀,並為 3D 列印製造鞋履首開先例。
NOVA by Zaha Hadid for United Nude, 2013, photo via archdaily
2014 年巴黎秋冬時裝周街拍 Lily Gatins 著 Zaha Hadid for United Nudes, photo via Style de Monde
似鞋非鞋的鞋履設計,或許不在大眾日常穿著的考慮範圍內,但對設計者來說,力圖突破界限,創造有別於主流市場的不同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而與大眾較為接近的案例,我們則能來聊聊 Trippen。
Trippen, photo via santafedrygoods.com


宣揚包浩斯精神的當代鞋履.創立於 1992 年的 Trippen,兩位創辦人 Michael Oehler 與 Angela Spieth 本身為包浩斯精神的信徒,這點也自然融入在品牌的鞋履設計中。創辦人 Michael Oehler 與 Angela Spieth, photo via Essential Elements Chicago
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院去年正迎來創立100 週年,即便在歷史上僅留存 14 年,卻以成為今日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泉源,創辦人 Walter Gropius 信奉功能主義,所謂今日大眾所認識的少即是多、極簡主義,甚至是現代主義所訴求的行隨機能理論,均是由包浩斯而來。德國 Bauhaus 學院創辦人 Walter Gropius

包浩斯風格的建築及傢俱中未能見過多裝飾,在平面設計中,則多以幾何及三原色的形式呈現,統一建材,展現簡約、重視機能的核心理念。同時,這也是 Trippen 想傳達給消費者的中心思想。

比利時家具品牌 Zetel,由設計師 Fien Muller 及 Hannes Van Severen 所創辦,同樣以包浩斯精神作為靈感, photo via THECOOLIST
1930 年,原以彎曲木材工法起家的家居品牌 Thonet,找來如 Mart Stam、Marcel Breuer 和 Mies van der Rohe 等出自包浩斯學院的設計師,將木材融合鐵管元素,進而使 Thonet 拓展在家具界的地位。
Trippen 的鞋履設計風格簡潔、內斂,並首要強調功能性。初見品牌鞋履,定會注意到設計與市場大部分鞋履品牌的設計方向相當不同,Trippen 不在乎主流市場的認同,將誇張吸睛而無功能性的設計一併捨棄,將造型與機能合二為一,著重在創造一雙真正耐走、實穿的鞋履,如共同創辦人 Angela Spieth 過去所言:「我們的設計始終以主要功能為基礎:回歸鞋子本身。」
鞋子才是ㄧ切的主軸,所謂品牌經營所需的行銷活動以及商店,均為陪襯品,不應反其道而行。
Trippen Produktion Zehdenick
順帶一提,於今年一月的巴黎高級訂製週上,Trippen 與荷蘭時裝設計師 Iris van Herpen 共同合作開發秀鞋,鞋面皮革以雷射切割的方式搭配手工縫製,鞋底則為手工雕刻染色,鞋款高度達 14 公分,鞋體本身穩定的結構也帶來絕佳的舒適度。

除了與包浩斯主義的主張相容,隨著環境議題成為當前時尚界熱議的話題之一,如何以不同的思考方式突破並開創新局成為首要挑戰。在近期 2020 春夏系列,Trippen 以「改革」為題,堅持以高級製鞋的面料與匠人工藝製鞋,作為鞋履界的環保先驅,本季選用 Vegan 面料代替皮革,並同步開發其他的環保面料,再次詮釋過去主張的自然理念,提供給消費者一雙符合當代環保價值的鞋履。




結語.以文化面來說,跨界能使兩個原本毫無相關的領域產生新的連結,迸發新的火花,顛覆傳統。同時,在限量、聯名成了消費主流的今日,跨界也代表著有利可圖,給了創作者擴大世界的可能,如同建築與時尚,雖看似無關,實則密不可分。

全文出處:Heaven Raven <所以,為何時尚界總愛與建築扯上關係?>
Trippen新品上市
more
起點帶路 / 實地走訪:跟著陳詠華的鏡頭在城市找尋 光與影

看著陳詠華的照片,會讓人彷彿進入了《花樣年華》電影世界中,那是一個被光影對比與濃郁色彩構築出的時空,她總是能夠細膩地透過觀景窗找到被攝者的優雅線條,捕捉姿態的動人魅力。繼上一篇攝影師陳詠華的光與影世界訪談後,不禁令人好奇她私下會是去哪些地方觀察光與影呢,本篇起點編輯部就邀請各位直接透過陳詠華的鏡頭,一窺屬於她的光影世界。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屬於台北頗具代表性地標的北美館,側邊巨大白色牆面是許多人停下腳步拍照的地點,大學就讀服裝設計系的陳詠華說從那時就常來北美館看展覽及找尋靈感,因為美術館周圍有著很漂亮的光照,透過外圍大片的落地窗,陽光照射至落地窗後折射出的光線也格外特別,對於擅長透過光影捕捉被攝物的陳詠華來說,可算是能讓她發揮的最佳空間。

 

萬華龍山寺
常到萬華這一帶借用朋友攝影棚的陳詠華說:「一開始來這邊的時候,其實心裡有些害怕,因為印象中這邊有很多奇怪的人。但後來才慢慢發現萬華這邊保留了許多台灣傳統的事物,像是龍山寺、剝皮寮等,而且在這邊可以感受到不同於台北都會的氛圍。」萬華因為靠近港口,也是台北最早開發的地方,龍山寺已儼然成為觀光客必造訪之處,外國人的面孔襯上老舊街道,衝突感十足的畫面相當有趣。



     




永樂市場
服裝設計系畢業的陳詠華,永樂市場對她來說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你們有上去永樂市場樓上過嗎?」陳詠華說,學生時期的她在買完學校要用的材料後,就會往永樂市場樓上走,上面樓層有著整排窗戶,由於建築構造的關係,形成梯形狀的窗戶排列,跟樓下布市就像是平行宇宙的兩個世界般,「樓上很適合拍照,如果天氣好的話,陽光灑進來會很漂亮。」永樂市場的上面樓層是陳詠華私房拍攝景點,從上往下一探就能看到熱鬧的迪化街,與安靜的永樂市場內部對照下充滿了違和感。
 
 



紫藤廬
「我很喜歡觀察光,看光如何斜射進來、光點在哪裡,而且也會因為遮蔽物不同而呈現不同樣貌。」有著院子的日式老建築,就是一座可以好好欣賞光的地點。庭院有三顆紫藤廬因此命名為「紫藤廬」,在日治時期為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不只是茶館也是全台灣第一處市定的活古蹟。「這裡有很多茶類可以選擇,會給你爐子讓你自己泡茶,如果不會煮的話,店員也會很親切地示範給你看。」陳詠華有時候會來這邊點個茶,配上綠豆糕等小點心,坐上一整個下午,從窗戶、從庭院、從餐桌上的各種角落去觀察光影變化。


 
 

誠品敦南店
每回的攝影都是創作,時常需要收集創作靈感的陳詠華,當她被問起如果沒有靈感時會怎麼做,她說最容易且最能快速獲得靈感的方法就是看電影或是看書,以前經常到四號公園裡的圖書館借書,現在則是常常到誠品敦南店報道,「會選擇誠品敦南店是因為它 24 小時營業,就算在很晚的夜裡,突然想要找靈感的時候,也可以到這裡買到想要的書。」比起誠品信義店,誠品敦南雖然小了一點,但儘管空間小,書籍和雜誌卻依然齊全及豐富,裡面空間也佈置得像圖書館般令人感到親切。
  






Le park cafe 公園咖啡館


雖然不喜歡在咖啡店修圖的陳詠華,卻意外推薦了位在南京復興附近的公園咖啡館,「之前也會去中山站的響板咖啡,老闆的音樂品味很好。」而她現在如果跟朋友或客戶有約的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公園咖啡館,「我喜歡公園咖啡裡的法式裝潢感,雖然有點舊,但氛圍讓人很自在舒服。幸運的話,能坐到二樓的包廂位置,左右兩邊擋住了其他聊天的客人,可以更不受打擾。」進入店內即可強烈感受到公園咖啡館意圖營造的氛圍,而店內的 wifi 密碼也可以讓人一眼就看出店主對於音樂之品味。


























































全文出處: Keedan

more
起點帶路 / 攝影師陳詠華的光與影世界:喜歡停下腳步 觀察「光」與「影」的變化

"要讓人感受內心的柔美, 照片是唯一的媒介。"


帶著濃厚的色彩、柔美的線條、強烈的光影質感,每次看到攝影師陳詠華的作品,會讓人誤以為時空錯亂進入了《花樣年華》裡的美好時光,讓人無法將視線從那美麗的畫面移開。陳詠華細膩地透過觀景窗找到人物的優雅線條,捕捉下女性姿態的動人魅力,而那些畫面都是一般人極少或不曾注意到的,也讓人好奇,詠華本人是否擁有跟蘇麗珍一樣美豔氣質呢。  或許透過陳詠華的攝影作品想像中的她,是位穿著洋裝散發著一絲優雅氣質的藝術家,又或者是位嬌羞的小女生,但鏡頭背後的她,穿著一身率性的牛仔套裝、oversize 外套讓她嬌小的身材有了份量,拿起相機,馬上思考要如何構圖,引導 model 擺出最美的角度,專注的眼神正散發著無比的魅力。詠華說,沒有外出拍照的時候,習慣早上先為自己準備份早餐,看看書、修修圖,而在這看似悠閒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常常修圖到忘記時間,是一般人無法窺見的漫長修圖工作。到了夜晚需要放鬆時,她會挑部電影來觀賞,一方面可以放鬆工作時的緊繃神經,一方面也是找尋靈感的時刻,「有時候看電影其實並不輕鬆,會一邊觀察攝影師怎麼運鏡或燈光師如何打燈製造光影變化,所以如果真的想要讓自己放鬆,我就會挑一些不用思考的愛情片或是恐怖片。」陳詠華笑著說。而過著如此簡單生活的她,是如何以其獨到視角捕捉出令人著迷的畫面呢,就跟著本次的起點帶路專訪,與 KEEDAN 一窺隱藏陳詠華鏡頭後的生活紀事。


傳達內心世界的媒介
翻閱陳詠華的作品,不難發現被攝者幾乎都是女生居多,陳詠華說:「拍很多女生是因為我自己是女生,所以我知道女生怎樣的姿態最迷人,而且有時候 model 會很沒安全感,但我很清楚她們韻味和魅力在哪,也可以較自然地去引導她們,讓她們放心的把自己交給我。」外界對攝影師附加了太多刻板印象,其實說穿了「美」就是攝影師想追求的,這無分被攝者是男是女或物品,「我對『柔』的事物都有興趣,拍照更喜歡找一些特別長相的女孩,也許不是大眾眼中的美,但內在的氣場更能吸引我的注意。」 照片是攝影師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及想法的重要一環,從陳詠華作品中看得出其內心是非常柔和且具優雅的一個世界,這讓第一次見到她的起點編輯團隊有點好奇,本人並不會讓人對她以「柔」來形容,要說的話反而帶點男孩氣,而要讓人感受內心的柔美,照片對她來說是唯一的媒介「修圖時其實心情很煩躁,就像創作一樣,必須將心裡的想法丟出來,到最後基本上都是在沒有聲音的狀態下進行修圖。」一個人鎖上房門,更能心無旁騖的專注在眼前照片,因為每一次的修圖都會讓她思考要怎麼突破自己,突破的同時更要真實傳達內心世界,「自己一個人鎖在房間裡,只有滑鼠跟按鍵的聲音,沒有人會來吵我,我很重視修圖時周圍的氣場,就像有人喜歡在吵雜的環境工作,但我喜歡與影像單獨對話,待在安靜的氣場,才能全神貫注投身在其中。」 
除了拍照後的修圖工作外,陳詠華認為拍攝前的準備更是重要,會從一個大方向開始,再去研究很多關鍵字,從中延伸,有可能是文字上的發想也有可能從影像上去發想,像是被攝者的肢體動作,就會從舞蹈影片或是電影劇情中汲取,或是看被攝者平常的照片,被拍及自拍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再從中找尋靈感。 在工作當中找到樂趣
身為不用固定進辦公室且時間由自己掌控的 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或許有很多人羨慕這樣的工作模式,但陳詠華笑著說這其實不是件可以令人羨慕的事,因為工作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很明確的休假或是休閒時間,因此能在工作當中找到成就感對她來說就已是一種壓力的釋放,像是在為了下一份工作做準備的同時,享受尋找靈感的當下,「這個比較像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像是看看今天拍到了什麼不錯的畫面,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樂趣。」 最近應學學之邀,多了個講師身份的陳詠華,也會利用時間多看書來增加知識,像是對色彩一直都很有興趣她,看了一本叫《色度》的書,「這本書是賈曼寫的,他是一位英國同志導演,最近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出版,他用日記的撰寫模式去描寫色彩,比方說提到紅色,就會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或是哪位科學家曾經說過。後來我才知道賈曼曾經念過藝術史,同時也很了解鍊金術,雖然小的一本書,但裡面註解非常多,我也花了一段時間才把這本書看完。」陳詠華就是這樣一位能夠在工作中或是新發現的事物裡尋找到樂趣與熱情之人。 
朝自己的方向去突破
作品已經有強烈色彩風格的陳詠華,依然在努力尋找突破點,「最近就開始思考用色不那麼濃郁會是怎樣?上海有個知名的攝影師張家誠,他作品擁有濃厚的人民味,那是他的特色,也剛好就是現在大家喜歡的風格,歐洲和美國的人也會特地來找他合作。對我而言攝影就是要找到自己的風格,並等待在對的時機點被發掘。」目前的她希望順著自己喜歡的攝影風格這條路,去加深加廣,運用不同的媒材與創作方式,「等下專訪完後我要去上暗房課,讓自己多一些更專業的技術及知識,增加手中可以用的材料,這會讓我有更多呈現影像的方法。」25 歲似乎是陳詠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在與前任日本男友分手後,經歷過了一段歷練,堅信沒有愛情也要有世界,也使她更確定了攝影這條路,「希望能同時拍攝喜歡的風格又能兼顧現實生活,因為攝影是讓我最開心的事。」而提到目前最想拍的對象,她說演員與模特兒相比,演員因為經歷過各種角色的演繹,會更吸引她一些,「我很想拍滿島光,光用想像就覺得跟她拍照應該相當有趣,看過滿島光的照片就能發現,她的瞬間是帶有動態性的,很有魅力又可以像小孩一樣。」 光影變化有其神秘感
「不論到哪裡,喜歡觀察『光』,說觀察可能太專注,就是該說去記憶一下現在的時刻,光是如何斜射過來、光點在哪裡、如何慢慢不見,以前很喜歡到中山堂樓上觀察光影變化。我印象中最特別的光應該是在日本,因為日本的光比台灣再透一點。」陳詠華說,就像看雜誌般,看多了看久了,就可以累積出自己的審美觀。旅遊往往是創作的來源,身為影像創作者的陳詠華也不例外,而攝影師的特別視角,常常能注意到平常人所難以注意到的事物,她說「每次去東京,都會很佩服日本人對於很多事情都很『講究』,無論是形象、街道、自家花園等,人與人之間也很講究,他們之間不太談及自己的私事,保持著神秘感,而神秘感這種東西就很吸引我。」 陳詠華說自己有兩種性格,一個是注重外表的自己,另一個是很看重內在的自己,這就像是光與影般,需要巧妙的和諧才能構築出美,人都會注重表面的東西,因為這些就是表面上的美,美就是表面的東西,我也會很在乎這些東西,「我拍過太多人假使他沒有內在的美,就很難再透過外在的服裝去襯托出美,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透過服裝去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內在的東西,就像是一種氣場。」陳詠華也坦言覺得自己內在還沒達到想要的程度,要醞釀到某段時間後,才會真的出現屬於自己的氣場。 
陳詠華的光與影世界
這個時代中,鮮少有人願意放慢腳步觀察身邊事物,因為在凡事都要追求「快」的情況下,反而少了很多緩慢品味生活之樂趣,攝影上也是,但從陳詠華特有的攝影風格能夠發現,她能夠捕捉到一般人很難發覺的細節,像是城市中某個角落的光影變化,或是女性柔美的輪廓,還有人與環境互動下的美麗,陳詠華也說自己喜歡神秘感,私下常常前往萬華一帶,雖然覺得那裡的環境很怪,有著許多奇怪的人事物,但美麗的光影便是吸引陳詠華即使帶著些許害怕也要前往的最大原因,而本次 KEEDAN 與 Trippen Taiwan 所攜手之專題,將透過陳詠華的鏡頭,前往她私底下經常造訪的地點,從畫面中帶各位了解陳詠華視角的光、影、環境和被攝者,從擁有美麗白牆的台北市立美術館;位於萬華龍蛇雜處人潮最多的龍山寺;常常前往購買拍攝用布料的永樂市場;喜歡坐在店內悠閒地觀察光影變化的紫藤廬;把它當作小一點圖書室的敦南誠品;雖然有點年紀但給人法國氛圍的公園咖啡館,這些地點就是陳詠華內心的光與影世界,也是生活中經常前往的去處。起點編輯部本次製作之一系列「起點帶路」特輯,便是透過不同領域的達人擔任客座編輯,以他們的日常角度來製作一系列「起點帶路」特輯,並以 model 實地走訪這些私房地點的方式,演繹出屬於他們的日常,本次就讓我們透過畫面來感受攝影師陳詠華的光與影世界。                                         點這裡看私人行程特輯 
Edit _Shadow
Photo _Uliz

全文出處: Keedan


more
起點帶路 / 實地走訪:去一趟熱血史丹利大叔口中的 放鬆據點
「別人說好吃的東西對我來說不一定覺得厲害,所以我不喜歡跟著別人的屁股,那是他們的喜好不是我的喜好。」熱血史丹利大叔這麼說,擁有獨特魅力(該說是熱血大叔的魅力嗎?)的他,隨性與做自己的態度讓他成為許多人關注之對象。繼上一篇熱血玩樂大叔史丹利的鬆到底日常訪談後,引起起點編輯部的好奇,對於喜好由自己決定的史丹利私下去處會是什麼地方呢,本篇起點編輯部將透過實地走訪史丹利的放鬆去處,帶各位一探屬於熱血史丹利大叔的鬆到底行程。
 


Chicaca
「我很喜歡老玩具,還買到跟老闆變好朋友,昨天晚上還一起去喝酒,因為我們都很喜歡老玩具,所以聊得蠻來的!」提到史丹利私房去處 Chicaca 時他這麼說,該說 Chicaca 是間玩具店還是古董店呢,店內所販售的東西都是從國外進口,從早期麥當勞玩具、星際大戰經典公仔、過往的加菲貓玩偶、各式各樣的蛋頭先生,還有透過插畫家所繪製出來的 Chicaca 經典人物徽章和貼紙,相信許多人踏進店裡必定會激起內心深處的悸動啊!

 


Zaza board shop
如果有在追蹤史丹利的朋友,應該很常看見他玩板的身影,這間 Zaza board shop 則是他好友開的,理所當然也常來這找朋友聊上兩句並且保養滑板,而 Zazaboard shop 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侷限於特定板類,從技術板、交通板到各式長板應有盡有,從一進門的彩色輪子牆面,便不難看出這是一間能夠組裝出專屬特色板的滑板店,店長 Zaza 也會耐心地為每位對滑板有興趣的人進行解說。

 




叁拾選物 30select
同樣也是史丹利好友所開設的叁拾選物 30select,與 Chicaca 相距不遠,店內的選物種類相當豐富,一天會使用到的生活用具和服飾都可以在這找到,更不用提這間叁拾選物是在地選物的先鋒了,日後許多生活類選物店的開設或多或少都受到店長 Issa 之品味所影響,而史丹利時不時就會跑去看看有什麼新東西,而且每次來到這裡,一定會再順道去 Chicaca 看看。 



先進海產
「先進海產是我最愛的熱炒店,你們都沒吃過嗎?現在的人都不吃先進的嗎?」史丹利疑惑地說,因為訪問現場沒人有吃過,這間頗受唱片圈和傳播圈的人喜愛的熱炒海產店,牆上有著許多大牌明星簽名,「但沒有我的,老闆都有認出我與 GiGi,但還是沒有叫我們簽名(大笑)。」史丹利逗趣地說,來這裡點餐必須直接去攤子前面點,沒有制式的菜單才能算是原汁原味台式熱炒。
 




炭火工廠96
「不像燒鳥店的燒鳥店,感覺有點像酒吧,進到裡面你會覺得很像日劇中上班族下班吃飯的地方。」史丹利是這麼形容這間炭火工廠96的,當起點編輯部實際走訪的時候發現,從門口看去還真的看不出來是賣串燒的,但推門進去後又有不一樣的氛圍,從玻璃窗能直接看見店家在炭火上料理的功夫,但這間非常不起眼的燒鳥店,上桌後的美味餐點可是一吃就會讓人無法抗拒啊。










 




C Park by A Train
年輕時常往操場酒吧跑的史丹利,現在則是覺得那邊年輕人太多了,而現在反而都往 C Park by A Train 跑,有著許多間分店的 A Train 系列酒吧,史丹利會常去這也是有原因的「C Park 剛好在我家附近,走路 5 分鐘就到了,後來才發現店長原來是我的朋友(笑)。」他說,店內酒精飲料有用五星級別來區分不同酒精濃度,獨家飲品與美味餐點也是讓人流連往返的最大原因。







全文出處: Keedan
more
起點帶路 / 熱血玩樂大叔史丹利的鬆到底日常:如果沒有了旅行 我也不知道我人生怎麼辦


"我不喜歡跟著別人的屁股,那是他們的喜好不是我的喜好。"


起床,大個便,吃完早餐後去樓下咖啡廳坐坐,寫寫文章或是在家打 PS4,晚上就跟老婆出門吃個飯或看場電影,回到家就放鬆喝酒追劇,平常沒事也會去喜歡的店晃晃,天氣沒這麼熱的時候會去華山找個地方看書。假日除了這些基本行程外,也會去河濱玩滑板或長板,平日也會去騎腳踏車,這就是熱血史丹利大叔的日常。


生活中不能沒有旅行的史丹利,也憑藉一股熱血與隨性的玩樂態度,出了幾本旅遊書:《史丹利來去夏威夷》《史丹利沖繩不能停!》等,甚至將身為大叔的他看事情的角度與方式分享給讀者出了《史丹利大叔的法則》,而本身就多才多藝(或者該說不務正業?)的他,也身兼電台 DJ,主持當然也難不倒他。這樣多棲的工作與生活在他結婚後仍然持續下去,不免讓人相當好奇他是如何辦到如此「鬆到底」的人生,因此起點編輯部這次就邀請來了熱血史丹利大叔,請他與我們聊聊自己的鬆到底日常。



打開史丹利的 Instagram 一瞧,不難發現在他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便是酒和美食,當然也能看見不少他旅行中的隨性去處,從他照片超級能夠感受到屬於史丹利的大叔悠閒日常啊!哦,對了,史丹利的 Instagram 中也能發現不少的玩具,因為玩具同樣是他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讓我們看下去再慢慢告訴各位吧。




旅行的原則:鬆到底
史丹利說:「我們(他跟 GiGi)最討厭計畫了,超害怕這樣的東西,除非很有目的性,像是要去滑雪,才會做規劃,平常旅行時只會先排好一定要去的點。我們出去都沒有規劃,通常是前一天晚上或是早上起來才開始想今天要去哪,因為別人說好吃的東西對我們來說不一定覺得厲害,所以不喜歡跟著別人的屁股,那是他們的喜好不是我們的喜好。」
史丹利也與我們分享起過往的一趟旅程,他與 GiGi 早上從馬德里飛倫敦,抵達倫敦住處約莫已經下午三點左右,拖著疲憊的身軀把累積已久的髒衣服拿去洗,等待的時間待在房間看書,之後跑去對面的餐館喝了一杯酒繼續等待,當一切都搞定時已經下午五點多,就在住處附近沒有目的地亂走,坐在河邊發呆、聊天和放空,最後經過超市買些東西與酒回去當晚餐,倫敦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都去倫敦了,怎麼沒有去那些必去的知名景點呢,史丹利說:「沒有任何的行程與景點,也沒有一定要去哪裡趕趕趕,或許有人會覺得大老遠跑一趟沒看什麼很可惜,但旅行真的不是在收集什麼,自己自在舒服才是最重要的。」雖然什麼都沒做,但旅行不就是要過得開心愜意嗎?下次不妨換種方式思考旅行這件事,把它當作「換一個地方,去享受生活」也許會更自在。


音樂祭是最放鬆的事
對史丹利來說最放鬆的事就屬聽音樂了吧!超常跑各大音樂祭的他,從日本 FUJI ROCK、香港 Clockenflap、加州 Coachella 等國外音樂祭到國內的海洋音樂祭、遊牧森林音樂祭、火球祭等,因為他曾與老婆 GiGi 約好要一起去世界各地的音樂祭,聽音樂是史丹利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那音樂祭就是他最放鬆的去處了,而提到史丹利最喜歡的音樂祭,他二話不說的回答:「MADCOOL 音樂祭。」這是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音樂祭,今年是第三年,這是史丹利第一次去參加 MADCOOL,在年初的時候看到 MADCOOL 訊息時,他就問過老婆要不要去,後來就想說再看看(反正還久嘛),之後某天起床的時候再度聊到這件事,兩人都想去所以就在 StubHub 訂了票,雖然比原價貴了 5000 台幣左右,但夫妻倆還是衝了。
談到這趟 MADCOOL 印象最深刻的事竟然不是經典天團 Pearl Jam,而是令人意想不到各種交通事故(?),史丹利大笑說:「原本我們抓了充裕的時間預計從英國飛抵西班牙,結果當天班機全部超賣,航務人員的回應讓我們覺得彷彿超賣機票就跟每天大號一樣地稀鬆平常,從天亮等到天黑,好不容易等到兩個候補的位置,也等到航空公司市價約兩張來回機票的補償金。」爆笑故事還沒完結,第一天的表演結束後史丹利夫妻倆實在是太累了所以決定拒絕朋友搭接駁車的提議,要(拿著航班補償金)當大爺搭 UBER 回飯店,當時 UBER 報價差不多 13 歐元左右,史丹利想說花個小錢舒服一下也不賴,等了一小時後,UBER 從 13 歐元漲了三倍依然叫不到車,好不容易搭上 UBER 後結果遇到交通管制司機繞不出會場,兩個小時後史丹利夫妻終於回到飯店,也海撒了近 80 歐元!隔天他們夫妻倆就決定摸摸鼻子跟著朋友去搭接駁車。即便如此,這些意外的插曲仍不影響兩人聽音樂的心情,你不信嗎?看看史丹利當時在 MADCOOL 的樣子你就知道有多放鬆了!




旅行最重要的是旅伴
目前對史丹利來說是生活最重要的事就是旅行「如果沒有了旅行,我也不知道我人生怎麼辦,少了這個人生也開心不起來。」史丹利說,而問到旅行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應該是旅伴吧,跟到不好的旅伴,連去冰島都會覺得不好玩;遇到好的旅伴,就連和平島都會覺得好玩。」史丹利立刻回答,這就像旅行時需要選擇一雙好鞋是同樣的道理,選到不好會咬腳的鞋反而會壞了整趟旅程,所以選一位合拍的旅伴就跟選一雙合腳的鞋一樣,都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事。而提到曾經遇過不好的旅伴經驗,史丹利說像是有些人買東西一定要去最便宜的地方,然後大家就只能陪著一起去,也不能不合群脫隊行動,或者有人可能不吃牛肉,所以要去一間只賣牛肉的餐廳前已經先告知他,他也說沒關係,但一進到餐廳後卻又開始抱怨,這種因為習慣不一樣的事情,就會影響到在旅行時的心情,這就是為什麼旅行時的旅伴會這麼重要的原因了。

開車才有不思議阿!
「有電車就坐電車,能開車就會開車。」史丹利這麼說,但相較之下依然比較喜歡租車到處玩,他說因為有些交通比較難到達的地方,開車就相當方便,之前在歐洲也有開車旅行過,因為有了車就不用侷限在一座城市,史丹利也提到在國外開車跟台灣開車的感覺很不一樣,就像是在台東的大馬路上開車般,比較輕鬆自在,史丹利也說:「我一直很喜歡公路旅行,之前開車去了大峽谷,一路開過去玩,也不用限制今天一定要開到哪裡,當時我們也有帶帳篷,所以也能找露營區紮營,這樣子的行程很鬆很舒服。」他同時也提到以開車的方式雖然會慢很多(比不上高速鐵路等交通方式),但可以玩的地方會更多,像是史丹利夫妻冬天會去滑雪,旅程拉得比較長,從機場開車到雪場待個兩天後,不會馬上到下個雪場,反而是沿路慢慢玩,「這樣子的旅行有趣多了,因為你會路過坐電車永遠不會去到的那些城市,開車旅行是滿好玩的事。」
史丹利說,回憶起之前去美國的時候,也是開車沿路看有什麼小鎮,小鎮裡面有什麼吃的,就會停下來看看,享受想停就停的隨性旅行。史丹利說:「我們(指他跟 GiGi)最討厭計畫了,超害怕這樣的東西,除非很有目的性,像是要去滑雪,才會去做規劃,平常旅行時只會先排好一定要去的點。我們出去都沒有規劃,通常是前一天晚上或是早上起來才開始想今天要去哪,因為別人說好吃的東西對我們來說不一定覺得厲害,所以不喜歡跟著別人的屁股,那是他們的喜好不是我們的喜好。」,而問到關於想去還沒去成的地方時,史丹利說例如想要去一趟美國 66 號公路之旅、或是想去看 NBA 尼克隊的球賽、想要到各個音樂祭看看,史丹利也跟他老婆約好,明年想要騎腳踏車環日本,也許會先試看看環九州,這些都是他想要的旅行,也有慢慢地計畫和醞釀中。
史丹利也特別分享要如何認識一座城市,他說:「就是市場,去市場可以去觀察到他們風俗民情,最庶民的地方,能看到原始文化跟生活文化,還有 Bar,如果你語言還可以,可以盡量跟當地人聊天,他們也會推薦你道地的景點。」


史丹利日常放鬆去處
這個時代中,購物、旅行、拍照或是聽音樂,凡事都要追求「快」的情況下,反而少了很多緩慢品味生活之樂趣,而從史丹利獨特之 Lifestyle 也不難看出,他是一位非常隨性喜歡沒有計劃更不喜歡被時間綁住的人,他也分享有次出國旅行經驗,本來就不會特別訂什麼行程的夫妻倆,到了飯店覺得露天泳池很美很舒服還能曬太陽,於是連續好幾天白天都待在泳池旁看書聽聽音樂,而旁邊有一組老夫妻也一樣連續待了好幾天的泳池畔,終於有一天那位老人忍不住跑來問史丹利:「你們從哪裡來的?我很少看到亞洲人能像你們一樣待在飯店泳池畔一整天。」也許不只亞洲人,現代人去旅行常常會為了跑很多地方而把行程排的很滿,卻忽略了旅行的意義是要充電與放鬆,享受這種難能可貴的空閒是當代人容易忽略的事情,而本次 KEEDAN 與 Trippen Taiwan 所攜手之專題,就是要讓你體驗史丹利的放鬆人生,透過造訪史丹利日常去處來感受他是如何從容享受人生,從販售各式新奇及古董玩具的 Chicaca;以及總會發掘出頗具質感的生活用具選貨店叁拾選物 30select;時不時就會跑去聊天跟保養滑板的 ZaZa Skateboard;不像燒鳥店卻超級好吃的燒鳥店炭火工廠 96;因為離家近所以變成最常去的酒吧 C Park by A Train;沒有年輕人吃卻是史丹利最愛的先進海產,而這些地點就是史丹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放鬆去處。起點編輯部本次製作之一系列「起點帶路」特輯,便是透過不同領域的達人擔任客座編輯,以他們的日常角度來製作一系列「起點帶路」特輯,並以 model 實地走訪這些私房地點的方式,演繹出屬於他們的日常,本次就讓我們透過畫面來感受熱血史丹利大叔的鬆到底日常。


 點這裡看私人行程特輯 
Edit _Shadow
Photo _Rosen

全文出處: Keedan
more
起點帶路 / 實地走訪:感傷唱片行阿賓之 舒適生活去處


感傷唱片行主理人阿賓說:「你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是內在的養分所養成。」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與經歷,所學習與認識到的事物,都會作為一個人品味養成之養分,而累積了一定的養分後,人的品味就會透過每一次的「選擇」而呈現出來。繼上一篇與感傷唱片行主理人阿賓深入訪談後,從中得知了構築出阿賓舒適生活的去處,因此本篇就透過起點編輯部的實地走訪,帶各位一探屬於阿賓的舒適生活行程。

藍色唱片行


在台中如果要尋找黑膠唱片,大概就是誠品或是網路通路,至於感傷唱片行主理人阿賓口中的藍色唱片行則屬特別,由於老闆是一位很厲害且資深的 DJ,放歌技巧相當有一套的他,年輕的時候會放一些 Hip-hop 的音樂,現在則比較著重於實驗性音樂,聽他放歌重點不在好聽或不好聽,而是聽一種感受。由他開設的這間藍色唱片行也有販售黑膠,但數量不多,因為是以販售機器或是維修為主,但對黑膠唱盤的維修是非常之厲害,阿賓一開始想要找唱盤也是到藍色唱片行,直到現在如果有想要找什麼黑膠唱片,阿賓也都會來拜訪老闆。




宏達電料行


阿賓最早在籌備感傷唱片行的時候,其實卡帶都可以搜集得到,反而最困難的是隨身聽或是手提音響非常難找,後來透過朋友推薦下,找到了電子街上的宏達電料行,一進到店中阿賓就被店內地下室一台沒有販售的 SONY 早期單聲道音響所吸引,老闆本身就是位老師傅,有經歷過卡帶時期所以擅長維修音響與卡帶,所以後來阿賓有蒐集到需要維修的卡帶也會拿到這,目前店裡面在販售的老音響,都是阿賓朋友從日本進口後修理完成的老品,對卡帶播放器有興趣的朋友來說,這是一間可以來尋寶的有趣店家。



K2 義大利冰淇淋


台中最道地最好吃的義大利冰淇淋,老闆本身是廚師,也有自己的餐廳,會知道 K2 義大利冰淇淋是因為阿賓有個好朋友曾到義大利學習做菜一段時間,後來他回台灣後,一直跟阿賓推薦說這間義大利冰淇淋非常道地,所以當阿賓有去勤美時就會順路繞過去吃個冰淇淋當作放鬆,這間店有個相當有趣的標語是「每個大人,都要當 15 分鐘的小孩。」下次經過勤美附近不妨去當個 15 分鐘的小孩吧。

















凱西咖啡
雖然店名叫 Cafe 但實際上卻是一間雪茄酒吧,原來老闆去頂下這間店的時候就叫做凱西咖啡,所以就沿用了下來,雖然店很小但氣氛極佳,調酒也很 old school 風味,有別於現在新型的酒吧,阿賓說如果有人問他推薦台中哪間酒吧,都會推薦凱西咖啡,因為只要跟朋友有約,首選就會是這裡,阿賓也好心提醒想去的人要早點去噢,因為店內只有一個吧台跟沙發,位子很少也很小,非常容易客滿。




鹿港嘉賓蚵仔專賣



台灣的食物中阿賓最喜歡的就屬現炒料理了,像是海產店、香港大排檔等,尤其是當出國回來時,他都一定會跑到小吃店去報到,不論是去歐洲或是香港,回國後就會自己點一大桌的菜,享受讓自己飽餐一頓的過癮,或是跟三五好友要吃飯聊天,阿彬也一定會選擇現炒店(台北大多稱為熱炒店,而台中則是稱現炒店居多),便宜到讓人感動的小吃,對許多在地人來說就是最棒的美食,就算是深夜也有得吃。




The Cave 洞穴



The Cave 洞穴雖然是 Live House,但這裡跟台中 Legacy、回響等表演空間又有滿大的不同處,在 The Cave 表演之樂團都屬於 underground 的音樂,你在這裡可以聽到各式有趣且充滿活力的音樂,尤其 The Cave 空間前身是隱藏在一中街的某個屋頂,搬到新地點後場地更大表演類型也更多元,而這個空間原本是個肥皂工廠,建物中間有寬敞的中庭,置身在此處會讓人像走進另一個空間,阿賓平常想聽 underground 的音樂就會來這。



全文出處: Keedan
more
起點帶路 / 感傷唱片行主理人的私房行程:『品味會影響你的選擇,也能讓你找到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
"當你做出選擇,代表你在思考這件事情,這中間的思考就與你的品味密切相關,即使是很即時性的選擇,卻都是你內在的養分養成。"游璨賓
原本只是一個展覽企劃的「感傷唱片行」,在主理人阿賓(游璨賓)的籌備與堅持下,從與勤美文創合作的實驗商店展覽,具體化成為隱藏於台中巷弄中的一個有趣空間。至於選用錄音帶作為主軸的原因,阿賓說:「卡帶是目前唯一可以看得到音樂倒轉的音樂載體,我們回想一下黑膠,想重聽某首歌就是必須手動調整唱針,至於倒轉 CD 你只能看得到數字在跑,看不到真正的倒轉,而卡帶是最有趣的,當你想重聽一首歌的時候,必須一直看著他回帶,停一下停一下的去試看看有沒有轉到你想要的地方。」


感傷唱片行主理人-游璨賓

過往在唱片行工作了 13 年的時間,音樂一直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平常也很喜歡寫東西,因此希望透過這間感傷唱片行,將音樂與文字結合起來傳遞故事給人們。
在選歌時會需要倒轉卡帶的這件事讓阿賓覺得非常有趣,就像寫一個用倒敘法來描述的故事一樣,跟卡帶選歌時的特性可代表了阿賓跟他的唱片行「我希望進到感傷唱片行這個空間的人,透過眼睛看到 20 年前的卡帶,耳朵聽到以前的音樂,會讓你回想起過去的事情,也許這首歌是當年高中或國小時跟同學一起聽的,或是家裡還存放著這一張卡帶,不論是哪種情境都是跟過去有連結。」這就是阿賓想要透過感傷唱片行表達的事,就像是心理醫師或催眠師一樣,需要一個物件去引導你進入那個狀態,而催眠的物件就是鐘擺,再透過語言讓你進入狀況,感傷唱片行的物件就是卡帶,讓你跟過去有個連結。


感傷唱片行已是台中知名的打卡景點,阿賓雖然沒有預期到這些,但他的想法很簡單,這邊是唱片行,是一個空間,只要客人進來,這邊就是一個故事場景,阿賓說:「這裏原本就是展覽空間,我提供這個空間給你,你喜歡這邊的音樂就可以點播來聽,想要坐著喝飲料也可以,或是單純來這邊拍照打卡也很好,但前提是有禮貌(笑)。」
這就是阿賓的日常生活,一種舒適且有品味的狀態讓起點編輯部想要更近一步去了解他私底下的日常行程,特別請阿賓介紹這些他日常造訪之地點與他生活方式間的種種關連。
品味與選擇之關聯「以前年輕時候喜歡的東西,會一直想去了解,不論是潮流、音樂或是小說,慢慢去認識它了解它,累積成為自己的養分,到了大概 25 到 30 歲之間,會長成一個樣子,那個樣子對我來說就是品味,這是養分的部分,再來就看你怎麼去呈現在生活中,像是有些朋友喜歡將球鞋整齊擺放於家中,或是家裡的生活擺飾等,有自己的想法,就會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我的生活現在是舒服的狀態,像我家擺飾也是舒服的狀態,自己喜歡的。」阿賓說,靜心對於阿賓來說是現階段比較重要的,陸續都有朋友與他談音樂活動方面的合作,但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好不好溝通,而不是酬勞。感傷唱片行的外觀全貌
一進到店內便能看見的卡帶牆


人都會有一些過程,從高中就開始聽卡帶的阿賓,雖然大學時期有了 CD,但卡帶對他來說是種熟悉,以現代人追求快速及新事物的想法,新產物當然會比舊的好,這是時代進化的過程,只是當我們成長到一個階段,或是生活遇到比較大的改變時,會促使你開始去思考一些事情,人都會面臨這樣的時間點,只是出現的早或晚而已,所有事情沒有好壞之分,但當選擇變多時,就必須要開始選擇,快速雖然是大多數人的首要選擇,但還是會有其他因素影響你的決定。阿賓說:「就好比聽音樂來說,聽卡帶跟黑膠是最麻煩的方式,明明現在有網路串流音樂可以選擇,但就覺得這個好像不是我要的。當你做出選擇,代表你在思考這件事情,這中間的思考就與你的品味密切相關,即使是很即時性的選擇,卻都是你內在的養分養成。」

阿賓一天的行程大概是 10 點起床,吃點東西後再來到店裡交代事情,就算店裡人手夠,他還是會親自來到店裡,跟店裡的客人互動,這也是阿賓一天中最重要的行程,阿賓說:「我自己覺得蠻欣慰的,感傷唱片行販售這麼小眾的卡帶,又在巷子裡,還有朋友來訪真的覺得很開心,如果我有時間的話都會跟客人聊天『怎麼知道這裡』『(如果是年輕人)你怎麼會想來』『(如果是買卡帶的客人)家裡還有卡帶機嗎?』前陣子還有客人來找周傳雄的卡帶,周傳雄以前藝名叫小剛,小剛的卡帶有,周傳雄的沒有,所以他就買了小剛的卡帶,我就問他為什麼會想買小剛的卡帶,還特地從高雄過來,原來是因為爸媽很喜歡他。」後來阿賓才明白,感傷唱片行是一個很適合小孩帶爸爸媽媽來的地方,所以都會特別針對一些長輩或是香港人,放些他們時代的歌給他們聽。老闆珍藏品之一,林強-娛樂世界的簽名卡帶其實不止老的卡帶,許多新的專輯也會發行限定版卡帶
當初籌備的時候,阿賓認為應該要 25 歲以上的人才會知道卡帶而產生共鳴,可是當展覽開始後,才發覺現在大學生其實都知道卡帶,因為大學生家裡都還有爸爸媽媽留下來的卡帶,而且都還會使用卡帶來錄音學習,事實上卡帶才是目前最多人經歷過的音樂載體,從阿公到大學生都有接觸過,族群很廣,他們看到卡帶都會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那是種懷念以及勾出過往回憶的反應。阿賓曾在店裡遇到一位大學生,阿賓問他「你為什麼想要買卡帶?」,大學生回說:「一開始是想要玩黑膠,但想一想我跟黑膠的連結是什麼,我根本沒有碰過黑膠,但卡帶小時候都有聽過。」聽完這番話阿賓別有感觸,阿賓說:「現在有很多聽音樂的選擇,但是當你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人都會去思考為什麼要去接觸這個,會思考與它之間的連結。」
讓自己舒適的方式即為品味
在現在這個時代,凡事都要追求「快」,從購物、旅行、拍照或是聽音樂,皆有非常快速且方便的管道,但過分追求快速與方便,卻少了很多品味的樂趣,是什麼原因讓像是阿賓這樣具有品味的達人願意放慢腳步,在某些場所或是做某些事情的時候,選擇一種方式讓自己處於舒服且放鬆的狀態,就是本次 KEEDAN 與 Trippen Taiwan 所攜手之專題欲探討的主軸。因為想滿足需求,所以第一時間會想到熟悉的地點,想要做什麼事的時候阿賓就會很自然地到這些地點,像是想找黑膠或是維修唱盤時就會到藍色唱片行;如果有需要維修的卡帶或隨身聽,阿賓就會前往電子街上的宏達電料行;至於想放鬆吃個甜甜的冰品就會去 K2 義大利冰淇淋;想與朋友小酌一番就會到凱西咖啡;講到吃的阿賓屬意就是現炒料理店了,常會帶朋友到鹿港嘉賓蚵仔專賣飽餐一頓;想聽點 underground 音樂就會跑到 The Cave 洞穴,而這些地點就構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養分,也就是構築成阿賓舒適生活的私房行程。起點編輯部本次所製作之一系列「起點帶路」特輯,是邀請了不同領域的達人擔任客座編輯,以他們的日常角度來製作一系列「起點帶路」特輯,並以 model 實地走訪這些私房地點的方式,演繹出屬於他們的日常,本次就讓我們透過畫面來感受感傷唱片行主理人-阿賓所選擇之舒適 Lifestyle。感傷唱片行主理人-阿賓腳下的鞋履為 Trippen Pot NT$ 10,800
 點這裡看私人行程特輯 


全文出處: Keedan
more
Trippen 與地衣荒物的物件關係學:在一個花錢購買遺忘的時代
走進地衣荒物,彷彿走進時光隧道,時間凝結在最美好的一個狀態:與自然環境一起深吸深吐的平靜,這個狀態的舒適感部分來自於熟悉的生活老件,給人一種安定的可靠感,另一部分來自於材質的自然與真實,這樣的美不僅能遠觀,更能近玩焉。這裡珍藏的物件的選擇﹑創造﹑擺放與陳列,都是謝欣翰對台灣這片土地的執著,聽他說著每個物件的故事,都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孕育;謝欣翰曾經是舞者﹑也是設計師,不僅走遍世界各地,也有很好的海外發展機會,但他漂的越遠,越覺得想要回到台灣。
 生活的痕跡,就是文化的根本
談到地衣荒物的成立,謝欣翰很坦誠地跟我們細數過去十多年的經歷,每一個經歷的轉折都是現在地衣荒物的模樣,從學生時代學習靜物的繪畫開始培養對於材質的敏感度,第一份工作在英國茶貿易商擔任美術時,進而對於物件背後所代表的歷史與文化源由著迷,經過幾年自由的漂泊尋根,直到進入日本品牌代理商,透過日本的職人堅持的精神(こだわり)中,讓他發現以前很多沒有發現的生活日常,他才從日本的職人精神中驚醒:什麼是台灣的符號?什麼是台灣的美學?什麼是台灣的文化?什麼是台灣的根本? 




有趣的是,這樣的文化衝擊場景不只在日本﹑更是在台灣,謝欣翰說日本客戶很驚訝台灣啤酒杯這麼小又這麼厚,仔細討論後才發現因為台灣人喜歡大力撞杯一口飲盡, 酒杯沒有見底表示做人不夠意思!所以酒杯不能太大又要耐撞!另一個文化衝擊場景發生在路邊攤小吃店,日本客戶對於打包塑膠袋的紅色尼龍繩驚嘆不已,特地要了一個帶回家。他嘆道:「很多我們不曾意識的小地方,才是能和國際溝通的語言。以前在中國工作期間很想介紹台灣,卻發現自己講不清楚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我開始想要多瞭解自己的土地。後來才發現生活不經意的符碼才是文化的符號。」 對謝欣翰來說,地衣荒戶的成立,其實是一條「回家的路」:「因為上份工作認識很好的工作夥伴,我夢想有個地方可以跟他們一起訴說台灣的好物件與故事。我們內建的台灣美學可能是上一代或是他人告訴我們的,但我們想要自己創造。」地衣荒物選擇台北市區內最早發展的大稻埕為落腳之處,台灣很多古蹟凍結式地保存,紀錄了某一個年代的故事,卻很難跟現代的生活有直接關係,大稻埕自1856年霞海城隍廟建廟以來,發展成熱鬧的商業街區,保留了生活的痕跡,也是台灣文化的根本之一,謝欣翰在這邊找到了「屬於台灣的質感」。 光陰留下的紋理
談到台灣的質感,自學生時代學習靜物繪畫的謝欣翰對於自然材質特別著墨,地衣荒物的選品有兩個路線,一個是民間生活常用的老件,一個是由台灣職人利用自然材質所製作,他說:「當初為什麼用荒物這個字,就是因為對舊物的情感,跟職人合作的物件也會以自然素材製作的生活器物為主,原始的自然材質經過光陰的催化留下了文化的紋理,也就是地衣二字隱含的意思,我想要把它重新帶回人的生活。」 「文化的紋理」可能太抽象,簡單說是一種記憶,像日本客戶走進大稻埕聞到街市內的中藥味﹑乾貨香,就可以立即聯想到台灣一樣的記憶,謝欣翰隨手拿起一只百年陶杯-北投燒為例,北投燒來自於1897年日本人在北投設立的窯場所燒製,因為特殊的土壤造就了這只陶杯古樸溫潤的質地,時至今日北投因大量開採與水土保持之故已經無法採到這樣的土質了,結合日本工藝與台灣材質的北投燒,凝結了20世紀初期台灣的民間痕跡;還有金屬製品也是謝欣翰覺得很有趣的項目,像是介紹一位朋友一樣說道:「錫太曖昧了,沒有銀的硬度,也沒有金的延展性,但這樣的柔軟度最像人的皮膚,錫的花器溫潤,可以過濾雜質的錫作為酒器更顯酒的香醇。」其他像是整塊木頭手工鑿出的碗不只紋路叫人深深把玩,更可以用上一輩子﹑皮製包包原始粗糙的況味令人著迷,隨著穿戴者的使用而刻畫出獨特的性格,而店裡各種手工水草掃把﹑棕刷﹑藺草扇﹑竹編器具不僅是商品而已,地衣荒物也帶消費者走進產地學習這些器物如何從植物變成器具,直接走進台灣最富生命力的場景之中,喚起大家小時候的記憶。  店裡每一件器物都因為最初的原始質地而呈現最迷人的姿態,很耐看﹑更耐用,謝欣翰就是這樣喜歡原始的真實,他性格也如此:「長大以後,一定會因為社會壓力或包袱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雖然也有很多無奈,但我希望自己可以跟這些物件一樣,一直這麼真實。」








環境共生 才能雋永
無奈其來有自,資本主義當道,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很重要的指標,只是目前面臨的狀態已經接近失序,快時尚提供消費者不同的選擇,甚至養大了消費者的胃口,過分追求效益與效率,每周上架新品的背後是多少設計師與成衣工廠的汗與淚,太多新的選擇反而讓消費者失去了消費的樂趣,這個樂趣來自:用辛苦賺的錢,來買一件真的真的很喜歡的商品,然後可以細細品味﹑慢慢體會,用辛苦賺的錢,來買一件好的商品,然後讓這件商品可以陪你很久。 在大量消費的時代裡,地衣荒物選擇了一種較慢的步伐,顯然有其商業上的困難,謝欣翰說:「我們很注重製作者的心意,因為他們不能量產,每個手工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花錢買不到的。」甚至有些東西現在有錢也買不到了,例如已經無法再生產的北投燒,自然資源有限,環境過度開發的結果讓地球資源逐漸匱乏,而企業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尤其環境共生甚為重要,只有環境共生,才能雋永。 謝欣翰認為,在這個人與環境共生的時代,消費者更應該理解自己的購買選擇:「你為什麼喜歡它、它的材質是什麼、這些基本知識很重要。以前迪化街有很多老布行生產訂製服,人們會訂製自己專屬的一件衣服,因為要自己訂製,所以那時人們對衣料的知識都有一定水平,他們必須自己挑布、選扣子,沒學過服裝設計的人都知道線頭怎麼處理,家裡隨便一個媽媽都會裁縫,那是以前人的生活 sense。消費者沒有發現他們正在被剝奪技能,其實就是在花錢買忘記,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花錢買忘記?還是花錢買回記憶 謝欣翰認為:「我們在做的事,其實也只是讓大家想起來。」讓人們想起來,在阿嬤家見過的老件、跟隨時光留下來的物品、有故事的台灣古物,那些經過精心設計的手工荒物,都有著獨到的老祖先智慧,與跨時代的雋永質感。與其說是推廣,他更認為這是在實踐自己的美學,每一步對他來說都是完成,在更多人喜歡買便宜不堪用的商品時,地衣荒物以更耐心的步伐行走,堅守土地的記憶,與 Trippen 相同的是惜人惜物的心,珍重手工藝師傅的技術、也敬愛自然的資源。 這次謝欣翰受邀,和地衣荒物同樣保有對自然敬重的皮鞋品牌 Trippen 合作,Trippen 對自然資源敬愛,選擇以慢活將工做到最細的製鞋流程,而非快速時尚般大量製造耗損率高的物品。謝欣翰分享:「我覺得我們相似的就是對品質的堅持,與喜愛自然跟時間的品味。這個品牌的好看在於很經典,它的款式不會因為時間褪色。」謝欣翰選擇的Kongo以手工車縫的方式結合皮革與鞋底,將化學黏膠的使用降到最低,採植物鞣革處理的皮革自然樸實且不造成環境汙染,「我覺得雋永是很重要的,買東西是一個找自己的旅程,我會很喜歡這雙鞋,是因為我知道它就是我的個性,即使不便宜,我可以穿它很久。而且實際上穿地很舒服。」商品擁有耐力,能跨越時間的考驗,其實就是善盡資源。這種做到最好的精神,也是謝欣翰所信仰。 為了採集更多雋永的民常老件,謝欣翰經常上山下海走衝整個台灣或海外,他在鞋子的選擇上也偏好自然的材質:「我喜歡去不同地方,如果穿的是經典的大地色,不管在城市或野外都不違和,可以適合各種環境。」Trippen 的皮革會隨時間與日曬雨淋產生不同變化,謝欣翰認為這樣的痕跡是最珍貴的:「時間是養成物件個性的關鍵,物品的個性來自使用的人所造成的痕跡,這個過程與時間,養成了物件的個性。」而這雙鞋,也會隨著謝欣翰四處游牧,記憶著每一步,記憶著每趟旅程,記憶著每個謝欣翰去過的地方。   







原文出處: Bios Monthly
more
Trippen 與 tokyobike 的減法生活:好的東西,應該陪你走很久很久
「人生第一台腳踏車是小學的時候,我記得是因為舅舅疼我,送我的。那台是我夢想中的單車,因為那時小朋友很流行那種彩色、橡膠的,可以做一點『翹孤輪』特技的腳踏車,可是我不會啦。」說話的是台灣 tokyobike 直營店經營者 Brian,他笑著分享自己學騎單車的過程,雖然跌跌撞撞到最後仍沒有學會「翹孤輪」這項技能,擁有自己的單車的那種快樂,他卻永遠記得。這間位於民生社區寧靜巷弄裡的單車及餐飲複合式空間,創始初衷也就是這樣一股純粹的熱情,一群騎單車成癮的朋友,希望將透過單車交朋友的簡單心情傳遞出去。約莫七、八年前,Brian 認識了目前的創業夥伴 Yang ,剛從美國回來的他,渴望將當地的單車文化帶入台灣,「他那時買了很多單速車回來台灣賣,我是他第一個客人。後來演變成一群好朋友一起騎單車。年輕人騎車,其實最大的需求可能是社交,一起騎到某個地方,喝點啤酒、打屁、吃東西,那時我們每個禮拜五晚上都一定會在某個地方聚會。」後來大家工作都忙,聚會漸漸散會,但想要再次重聚的念想一直保留在心中,長成了創立單車店的種子。這次 Trippen 邀請 Brian 來聊聊天,請他分享改變一個簡單的單車購買行為,能為自己和環境帶來哪些不同。騎單車,是選擇一種雋永的生活型態大片落地窗讓陽光灑落,以木頭色為主的空間清爽乾淨,位於民生社區的 tokyobike 從外觀上看來一點都不像商店,更像展覽間。這樣的設計,是因為 Brian 想做的一直是「生活型態」,而非單純「賣腳踏車」,在他心中,台北是非常適合騎單車的城市,他希望有一天,街上的腳踏車數量能與機車抗衡。「第一,是台北風貌很多變,很短時間內可以看見各種不同地景,像我從店裡騎回家,民生東路到大稻埕這段 路,從城市的店面到迪化街、穿過河濱到青年公園,還能順便繞去南機場夜市。」這條一路向西、大約半小時的回家之路,是 Brian 最享受的單車路線。「第二,也許很多人覺得在台北騎腳踏車很危險,但其實很安全。因為我覺得台灣駕駛人其實是可以看到腳踏車的,他們早就習慣摩托車鑽來鑽去、腳踏車跑來跑去、阿公阿嬤亂過馬路了。」Brian 笑著說,台北駕駛人「看得到」,對腳踏車騎士而言當然相對安全,「像倫敦駕駛人對腳踏車非常惡劣,沒有專用道路,我上次去旅遊,十度左右還下雨,汽車、公車都不會讓人,穿著雨衣背著背包、視線多不良它們還是不會理你,所以也只能在旁邊罵完髒話繼續騎。」許多旅遊經驗,都讓 Brian 深感台北不發展自行車太可惜,這座城市有漸漸完善的自行車道、舒適的河濱公園,他希望能和朋友一起推廣腳踏車文化,也才生長出這個結合餐飲文化和生活風格的品牌。 「我們也想要改變腳踏車店在台灣的生態,不要全部掛出來擠得滿滿的,好像買螺絲起子一樣。買腳踏車應該更有方向,只局限於有多少預算、能買哪種車,就太可惜了。」除了預算以外,能不能有別的條件幫助顧客選擇單車?對 Brian 而言,用途絕對為先:若是為了出門買便當,可以加個籃子和鈴鐺;為了假日休閒到處走走看看,可以加個水壺架。以物盡其用的態度選擇符合需求的單車,才是他想要看見的。或許就是這種生活哲學,讓 Brian 得以說服日本龍頭單車品牌 tokyobike,成為台灣唯一直營門市。

體驗後再消費,避免衝動購物消費社會讓人們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快速時尚潮來潮去,我們不懂得修、只懂得丟。「使用習慣很重要,你有一個好的東西要去愛惜它,我們不只賣腳踏車,還會教客人怎麼照顧它。像買鞋子要知道怎麼保養、買白 T 要知道弄髒怎麼處理一樣。」Brian 希望,購物不只是買和賣的斷片過程,而是一段用心的旅程:從選擇適合的腳踏車,到零配件安裝,再到保養照顧、行車路線推薦,甚至是如何鎖車、停車比較不怕被偷的小撇步,都應該算在過程中。而這種回歸初心的購物方式,當然適用於所有商品。比起眾多品牌或入門的商品,價格也許會成為消費者購買的考量,但面對比價,Brian 也不心急,「我會跟客人解釋,這個單價代表產品有一定的價值在,包括它是鋼管車、零件的妥善率很高等等。另外,我們覺得體驗是很重要的,讓消費者親自去試騎看看,實際的使用狀態會證明一切。」在網路購物、快速購物盛行的當代,選擇變得相當廉價,我們不管適不適合、先買了再說,導致買回來才發現不實用的東西常常堆在一邊,造成浪費。







Brian 的理念是,顧客在購買之前應該要能先來趟試騎,在附近的巷弄繞上幾圈,真正體驗產品是否適合自己,再決定下手與否,這種方式能擋下不少衝動購物行為,「我們今年還會推出租車服務,有品牌的腳踏車拿出來租,這件事在台灣幾乎不可能,但我們認為這是可以實踐的,日本總部也很認真地在做這件事。」Brian 說,tokyobike 在日本最大的店,開在一個叫谷中、有點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並選用一間有八十年歷史的清酒工廠作為店鋪。地處偏遠,卻仍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上門租車,用雙腳之力體驗最在地的生活,而他樂見這樣的景象也發生在台灣。 經典,因為無窒礙的舒適 在機車、電動車等各種交通工具盛行的當下,工業革命時期就存在的腳踏車卻沒有被取代,對 Brian 而言,這就是單車的經典魔力。「騎單車的感覺跟騎機車、開車就是不一樣,我上班時騎機車,到了店裡整個人感覺都還沒醒,但騎單車那幾天,會覺得精神很飽滿,也會因為不想停下來而走一些平常不會經過的小巷弄,看到一些新鮮的風景。」這樣的醒腦又暢快的騎乘經驗,來自於tokyobike十多年來專注設計的結果:持續改善流暢度以提供消費者不曾想過的舒適感,Brian補充說道:「這個品牌車架設計幾乎沒有改變,每年只會因應市場需求在顏色上推陳出新,以及在主體設計不改的狀況下修正零件。」 一台經典、耐用的腳踏車,不需要一直變更設計,只需隨著技術更新改換新的變速器等零件,讓消費者在使用上沒有窒礙,逐漸地,這台單車變成建構良好生活品質的其中一環, 騎著單車到處吃吃也好,跟著三五好友一同喝喝咖啡也行,像是『東京愛情故事』裡的片段,這樣或慢或快的自在,變成永恆的浪漫。



注重舒適及便利性的 Brian 雖是運動鞋控、非常少穿皮鞋,但他認為 Trippen 的理念和他相合。這次他選擇了腳上這雙黑色款式,第一眼是認為實搭,衣服幾乎全是白、藍、灰的他,穿黑色好看又安全;穿上後又驚訝發現,這雙鞋並沒有帶給他太多活動上的限制。他先是自嘲自己年紀大了,懂得自己要什麼,才認真地說起了腳上的鞋,「這雙鞋讓我可以被拍照、幫客人弄腳踏車、也可以騎腳踏車回家。以前年輕的時候,我可能會選擇便宜一點的、快時尚的東西,但我心裡會有空虛感,因為我追不到,或沒有錢追最新的東西。」單車也好,皮鞋也好,都是在提醒我們做一個小小的選擇改變。 一樣東西該是產品還是用品,消費者有權決定。Trippen 走過 25 年,一直將鞋子視為用品,外型不譁眾取寵、保持經典,即便是十多年前的設計看起來依然順眼。皮件越穿越與雙腳貼合,穿到鞋底磨破、換一個新底後又能走向下個十年。「就像騎單車這件事,也許沒有一個數據告訴你,你減碳了多少;但是你想想看,如果有一天,東區的十字路口一半是腳踏車、一半是電動車,那會安靜多少?空氣會變得多好?」Brian 有感而發,真正愛護環境,不需要太 hardcore,從小地方開始減少浪費、對自己的購物行為負責,讓一樣物品陪你更久一點,這種愛物惜物的減法生活,相信能為我們帶來更富足的心靈及更美好的生活。


專題統籌:王寶尼 採訪:妖怪手錶 撰稿:妖怪手錶 攝影:王小亨 場地協力:tokyobikehttp://www.biosmonthly.com/issue_topic/9609
more
裸包裝店 Unpackaged 與 Trippen 談物盡其用:夠用就好,好用就夠
從忠孝西路接上忠孝橋,下橋後右轉、右轉再右轉,轉進三重貴陽街內,一間几淨窗明的原料小雜貨店,吸引著來自各地的客人,甚至有人遠從香港慕名而來,Unpackaged.U商店是一間以「柑仔店」定位的原料零售店,一排排的食材整齊陳列,這間店歡迎客人們自備容器來到店裡,選取適當的原料量,無論是盥洗用品、廚房調味料、零嘴、蔬菜、柴米油鹽醬醋茶,需要多少買多少,結完帳的客人,就算是雙手捧滿、或者夾進腋下,也不願意多買一個 2 元分解袋,對 Unpackaged 與他們的客人來說,寧可一時不方便,寧可遠道而來,也不願多製造一份不知去向的垃圾。這次 Unpackaged 創辦人黃尚衍和店長周孟宣應 Trippen 邀約受訪,在消費當道的世代下,大談「物盡其用」的減法哲學,這裡講的減法,不是結帳系統的 321,而是從產地到餐桌上,被遺忘、甚至被隱瞞的環境成本。
提供一個減少消(浪)費的選擇 尚衍與孟宣談及創業契機,在 Unpackaged.U商店成立之前,他們早已察覺社會的浪費慣性。尚衍眼見許多連鎖餐廳裡總是留下過剩的食物,特別是可以重複裝盛或無限取用的售餐機制導致人們取用超過需求的食物,加上先前在美國的經驗,過多的商品包裝與資源未分類,讓他有感而發節約資源該從手邊做起。孟宣則是在惜物的家庭下長大:「久而久之在生活觀上就被影響,也會希望把這個習慣帶給身邊的人。」創業之前,她看見食物被浪費就想到辛苦農作的人們,不忍心輕易踐踏人類的勞動,因此更想投入。
「減少浪費」就是兩人創業的起心動念,比起大聲疾呼愛地球,他們更深信環保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談到 2018 年新上路的減塑政策,兩人認為:「相較日本、韓國、美國、北歐、中國,台灣對環保的行動已經很前面了,台灣群眾其實是很願意改變的。」尚衍補充:「台灣人的環保意識已經很好了。」他們想的則是另一個層次,環保是一種「因為地球無法消化塑膠垃圾,所以要減少使用塑膠」的因果論,但如果未來發明了地球可以消化的塑膠,不代表塑膠就可以解禁無限制地使用了。「我們希望透過物盡其用的方法來減少浪費。」他們深信 Unpackaged 是為了提供另一種選擇——夠用就好、好用就夠。減塑之前,「物盡其用」才是 Unpackaged 的核心價值。導入先進概念的老派柑仔店開店四個月後, Unpackaged.U商店發布了一個報告,顧客們的購買共同節省了:125 公斤的塑膠包材(包含數以千計的真空米袋、塑膠袋、洗滌液按壓罐、幾百個塑膠蓋與塑膠盒)、105 公斤的鐵鋁罐、70 公斤的玻璃瓶、5 公斤咖啡紙杯。比起營業額,具體資源節約的帳冊數字,讓兩人更有成就感,但真正讓兩人著迷的,是帳面上記載不到的共鳴。會光顧這間店的客人有兩種,一種是遠從各地開車來訪的客人,環保對這些人來說像是一種信仰,是很自然的生活實踐,這樣的客人走進店裡,只要對到眼神、接著一個微笑,無需兩人多做說明,即能理解不過度使用一次性包材的節約概念;另一種是三重的在地客,多數是較年長的長輩,對於這兩位年輕人所開的「柑仔店」很感興趣,從「蛤?裝米的袋子也要錢喔?」一路聊到各種食材的來歷、保存、與檢驗,透過柑仔店式的聊天,讓商店的價值更被理解。這樣的互動變成兩人當初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孟宣分享每當看見老一輩的人回購都會很開心:「他們都可以改變消費心態、自備容器購買了,這是一件很感動的事。」尚衍也很同意:「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就連一輩子都在用塑膠袋的婆婆阿姨都可以改變習慣,為什麼我們不行?這間店做的是傳承,傳承一個更好的社會給後代。」 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是一個有意識的消費行為
談到未來的環境,孟宣面有沮喪,過分便利所造成的的過多的垃圾最後會落在哪裡?人們習以為常的便利,許多已知、甚至未知的環境成本未被計算:塑膠袋真的只要 1 元嗎?瓶裝水真的只要 10 元嗎?使用前的運送成本,以及使用後的丟棄成本,有的掩埋、有的丟入水裡流到海裡,這些由環境負擔的成本不是不存在,只是人類選擇視而不見,尤其四面環海的台灣,近年更浮出許多工業重金屬排放至海洋、垃圾隨地丟棄被魚類食用致死的海洋污染新聞,她說:「這是很惡性的循環,那些毒素最後還是回歸到人類身上。」面對這樣嚴肅、卻彷彿遙遠的環境議題,Unpackaged 像大部分的消費者一樣看似無能為力,但其實兩人並不想漠視,他們能做的就是「提供另一種選擇」,店內一百多款商品,有的來自公平貿易,有的採用有機農法,比如老鷹紅豆,2013 年,屏科大調查暴斃在紅豆田之中的小鳥,原來是少數農民為避免鳥類可能造成的農損,而使用加保扶拌稻穀製作毒餌,老鷹吃了小鳥的屍體跟著中毒,2014 年屏科大學生號召農民生產友善土地的紅豆,將紅豆播種至土壤內減少鳥害的可能性,不使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幾年下來經過理念相同的各界人士推波助瀾,「老鷹紅豆」才成為逐漸生態農物品牌。而尚衍與我們分享的則是每日食用的油品與調味料,店裡販售的苦茶油只使用台灣原生種的小果種茶籽,產量雖少,但較大果樹茶籽更清香、更具營養價值,而公平貿易的胡椒粉與椰子油,少了無謂的行銷成本,農民獲得合理的利潤,並更專注於農產的過程。Unpackaged.U商店在選擇食物上的用心,在乎的不是最大顆、最甜美的果實,而是在乎製作過程、牽一髮動全身的生態系。不管是地球生態、或是體內生態,每一個選擇,都重拾了因追求便利、快速製成中所被忽略的思考,每一個選擇都具備更有意義的消費意識。物盡其用:買一個好好的用 相信每個選擇都會影響環境,於是 Unpackaged.U商店對待資源的心慎重,每一步都走地踏實,這種在每個選擇都關注自然的態度與 Trippen 心意相通,不願貪圖眼前的方便而拋棄理念,採用需反覆測試的植物色料不造成地球負擔,而紮實的皮料與精湛的製鞋工藝仍然不夠,還要有耐得住時間考驗的設計,才能讓一雙 Trippen 的鞋頂得住 25 年仍時髦依舊。

比他人更嚴謹的產品製作流程與技藝都反應在體驗上。尚衍認為腳上穿起來的感覺是最明白的:「完全就是因為那些工法,如果沒有經過這麼繁複的過程,鞋感不會這麼舒適。」尚衍認為 Trippen 因耐穿特別適合自己:「這一雙務實的鞋,因為底耐磨很適合我經常走動的生活性質。」尚衍選擇的為 Trippen 經典鞋款,款型長達二十年以上,但版型因樸質俐落,仍適合當代的多種穿搭。而務實的孟宣則考慮了工作與日常的需求:Unpackaged.U商店的制服以黑白灰為主,腳上這雙黑色的 Trippen,工作時穿很舒適,週末休閒穿搭也不費力,孟宣強調:不只是工作,自己在能選擇的狀況下都會希望減少超過需求的購買,「買一個好好的用」就足夠。無論是 Trippen 或是 Unpackaged.U商店關注的事,不是一個離人類遙遠的議題,而是一種日常的生活實踐,跟呼吸一樣重要,卻不常被意識到,孟宣分享:「跟我們店的觀念是一樣的,Trippen 可以穿得很久,像我們愛惜食材與物品的心情。」Unpackaged 不是什麼新潮的觀念,或是難懂的人生大道理,而是一個你我從小都知道的美德,「物盡其用」,就從今天開始吧!
專題統籌:王寶尼採訪:韋小寶攝影:王晨熙 hellohenryboy場地協力:Unpackaged.U商店 http://www.biosmonthly.com/issue_topic/9584

more
以真實面貌,留下來陪你生活:專訪女兒創辦人曾麗容、曾柏允
來到位於林口的兩層樓辦公室,一樓整潔排列有序的是出貨包裝倉庫區,二樓窗明几淨,明亮舒適,是「女兒」的核心總部,坐鎮的是哥哥曾柏允和妹妹曾麗容。許多人眼中的「女兒」是美妝品牌,但也有更多人更喜歡它的文創手感。今年四歲,「女兒」的真實身份是土生土長於台灣保養品代工廠的新事業,是台灣兩代傳承的故事。多年來,台灣保養品代工廠掌握著亞洲僅次於日本的製造技術,但在面對越來越嚴苛的代工生存環境,能以品牌延續寶貴技術生命的並不多見,「女兒」無疑走出了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路。希望「女兒」被好好照顧:品牌之路的起點
拿在手上,顏色黑白、質地輕透的質樸包裝,簡簡單單卻沈穩而充滿溫度,白色的「女兒」手寫字在紅色方塊上舒然展開,細膩慎重地為這個品牌背後的故事與心意,做了最適切的開場白。第一眼就已經帶著非常高的好感度,但除了在文創商場以及特定合作夥伴外,在一般通路與網路商城上卻不常見,「女兒」的清新身影,自有其蹤跡。主導品牌方向與商業策略的哥哥曾柏允,在這四年中已為女兒設定明確的合作範圍,「在通路的選擇上,一定選擇我們自己所喜愛的夥伴合作,畢竟當女兒在別人家上架,希望對方也能夠好好為我們照顧女兒。」目前就連網路上的銷售,也都以自家官網銷售為主。回顧四年前,起初「女兒」在電商平台上架,一個月進帳不到兩千塊,做產品雖然是專家,但是做品牌,家裡卻都是外行人。當時任職於航空業行銷、正在環遊世界的哥哥,因為媽媽的一句話留下來,「她只跟我說,如果你不回來幫妹妹,還有誰可以幫她?」兄妹倆因此在哥哥帶頭規畫下,積極參加市集、百貨公司活動,慢慢認識消費者,一點一滴累積出使用者。講到這些年的鐵粉,哥哥馬上感性起來:「現在回頭看,真的要很感謝當初那一群率先願意嘗試、願意相信我們的消費者。」直到現在,最常為女兒產品說話的,還是一群真心相信、喜愛他們的消費者,透過真實的反饋,慢慢累積出堅定的見證。因為不譁眾取寵的個性,一直以來更樂於專注做產品,相較於研發產品的衝勁與大膽節奏,「女兒」在行銷動作上一直顯得保守,不操作口碑甚至沒什麼行銷預算,「因為父母親一直耳提面命,希望我們腳踏實地的經營品牌,不急著熱銷大賣,反而是要專心把每一個環節做好,總有一天會獲得認同。」父執輩的落地做事態度,深深影響著新一代創業,也許這就是「女兒」最能取信於消費者的傳統——做好產品,然後為自己的產品驕傲。女兒的初心,交由「本尊」親手把關產品好,使用過後一定會有共鳴,保養品的回購率,就是品質的指標。現在女兒最暢銷的是化妝水、面膜兩款基礎保養,曾柏允說:「如果你問我產品成功的原因,那是因為『她』是真的希望產品好用。」
她,就是在「女兒」裡掌握強大研發能力的「女兒本人」,從小就是爸爸的首席試用員,用自家做的保養品長大,妹妹曾麗容一脈相承對保養產品的了解,目前負責「女兒」所有的產品開發。哥哥一路走來看著妹妹,雖然有時與她意見相左,但絕對全力支持。曾麗容說起創建品牌的心路歷程,辛苦裡多的是對產品的信心:「創品牌初期,每種品項的配方至少前後調整了 50 次,也曾經整整一個月自己每天敷三次面膜。」「女兒」立基在父親對自己的關懷與愛心,但女兒長大了,曾麗容要走出自己的路。在品牌初期產品被認可後,她更進一步依照顧客的反應將大家的需求最大公約數,實現成為新產品,「例如去年有些顧客反映很喜歡女兒的臉部乳液,因為質地輕盈好吸收而很適合台灣的春夏天,但到了乾冷的秋冬,乳液會不夠滋潤滋養,於是我們開發了新的乳霜。」效果是什麼?我習慣退幾分去說研發能力關乎調配成分比例,最重要的不外乎原料,看多了華麗辭藻的曾麗容對於文字遊戲非常不認同,「自己的產品添加什麼,效果是什麼,我就寫什麼,曾經有消費者對我說,『因為你們的產品功效寫得很保守,所以我更相信你們。』得到這樣的回饋,更確定自己對於產品功效的堅持與把關是對的,不但不誇大,甚至會退幾分去講。「大部分人看的是包裝上的產品敘述,但我習慣看的是底下的成分標示。」自己用的每一種原料都必須是最好的,妹妹親自研究原料製成過程,研讀數據報告,並且親身試用,確保原料都經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包括從日本進口的玻尿酸、清酒酵母萃取液、從法國進口的精油等,「還有在花蓮務農的外婆,她有一片絲瓜園,我們也從她的果園裡萃取了天然絲瓜水,用在『女兒』最暢銷的化妝水和面膜這兩款商品上。」
對於有效成分的佔比,最在意的是消費者好不好用,然而負責產品開發的妹妹,心裡並沒有售價與成本的那把尺,哥哥雖然頭痛,卻同樣希望給消費者最好的。「以『紅顏面膜』來說,我們所使用的玫瑰精油一公斤的成本是 86 萬,相對於化學香精一公斤大約不用一千塊就可以解決了。」為了堅持好品質,即使利潤微薄也要硬著頭皮做下去。如果我們不只是一間化妝品公司 好產品的終極目的,為的是成就每一個使用者。雖然沒有華麗言詞的敘述包裝,一個把消費者放在心裡,在乎關心每一個使用經驗的心意卻已經在言談之間清楚流露。「一個日常的美好」——兄妹倆這樣形容自己的品牌,看似輕描淡寫,其實來自扎扎實實點滴的累積。「女兒」真實、親切,像一個鄰家的女孩,沒有架子、貼心的服務超乎想像。

「女兒」主動和消費者進行互動溝通,每張訂單都附有一張小卡片,那是專人在處理訂單並消化該消費者所有資訊(包括消費記錄、使用回饋、配送地點,是否因為遷居國外而異動?並會建議依據氣候不同,提醒更換產品等等),提出建議與提醒,「若一切都毫無疑慮,就獻上一個簡單的問候,因為我們不只在乎消費買賣,我們更在意你,我們了解你的肌膚狀況,知道你的需求,所以應該要給你更好的建議,做更完善的售後服務。」對哥哥曾柏允來說,做好售後服務只是基本,因為在意消費者使用產品的直接感受,每一次敷在臉上的滋潤與清透感,都是如此寶貴的經驗,「女兒不大,但希望經營出強烈的存在感,平常未必常常被提到,但一旦有需要,會第一個想到。」完全體現一個品牌穩紮穩打的自信與從容。除了細膩的溝通,售後服務不僅做到位,更做到「家」,「有一年我們正要去慶祝母親節時,接到一名消費者的訊息表示沒收到訂購的母親節禮盒,我們二話不說馬上回公司再包好四個禮盒,驅車南下直接送到他家。」 第一時間,兄妹倆的決定是不耽誤時間,先不回頭確認貨運的收貨細節,最重要的是消費者送禮的心意。「女兒」重視消費者的感受,不只是在意買賣,而這份心意不出自誰的營運決策,而是發自倆人的本質與初心。從商業行為中的微小決定開始,擇善固執現在網路一天 50-60 筆訂單,活動期間有時高達三倍多,每一天的訂單中,有1/3來自國外:香港、澳門、日本、中國大陸、加拿大、美國,甚至有來自法國的訂單,旅居海外或因為工作搬遷的客人,還是離不開「女兒」。真正理解「女兒」,消費者就會感受產品的真材實料與用心,進而成為死忠鐵粉。走過這一段以產品作為基礎的品牌轉型之路,曾柏允和曾麗容遇到德國手工鞋履 Trippen ,頗為惺惺相惜。Trippen 讓產品站在第一線,沒有名人加持、也沒有華麗光環,20 多年來不管皮料的成本如何飆高,仍然堅持最高品質的皮革與製鞋工藝。Trippen 的追隨者不是因為追潮流,也不會因為價格而改變,他們認定的是「一雙好穿的鞋」其背後的價值與意義。 哥哥因為扁平足平時不好找鞋,一穿上 Trippen 卻立刻有感,「十分貼合我的腳,包覆性很強,走起路來很柔軟,感覺很親膚。」彷彿找到知音般,「他們貼心,有各種鞋底去符合你的腳型,細節上面做得很細膩,也顧慮到了像鞋底這種大家都沒看到的地方,就像我現在腳底上的刻紋。」曾柏允接著說:「女兒和 Trippen 的共同點,應該就是擇善固執吧,認定一件對的事情、好的事情,就應該延續下去,堅持到底,就像我們希望提供好的東西,做好的產品。」做產品不難,但是把現有產品做好,找到和消費者的溝通橋樑,認真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找出不足的地方再不斷進化產品的本質,這才是品牌的核心。
「女兒」不做動物實驗、使用 FSC 認證環保紙材、使用可回收再次利用的瓶罐,所有這些堅持,在在都墊高了成本,但卻也因而完全和消費者站在同一邊,共享同樣的理念,「支持環保永續這件事,是我們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在無形中吸引同樣關心議題的族群,因此我們願意走在更前面,在理念上領導未來的新世代更好、更正確的消費意識。」能從商業行為中的微小決定做起,然而這些都並非刻意經營,而是他們原本就相信的事,在曾柏允眼中,這一切都顯得如此理所當然。 未來女兒的模樣,是一幅日常生活的美好
如果說「女兒」代表著一種生活美學,那絕對是一種落地、進入日常,以心意累積出的感覺經驗,延續這種美學意念。講到女兒未來的輪廓,哥哥和妹妹很有默契地說出了同樣的畫面,「源遠流長,永續長存,細緻細膩」。女兒 2.0 版獨立店,是哥哥心中的一個美好藍圖,「也許下一個四年,女兒會有間小店,在靜巷小弄裡,乾乾淨淨白白的牆,桌上只擺幾項女兒的產品,在那裡有人了解你的肌膚狀況,知道你的需求,然後很真誠的把產品推薦給你,做更好的建議和服務。」步伐緩慢,但每一步都堅定,用自己的節奏迎走下一個階段,10 年後,女兒會是一個怎樣的品牌?「可能多了許多兒子和女兒,但保有初衷,維持自己獨特的溫度。」那絕對會是一幅最美的日常風景。原文連結: BIOS MONTHLY
more
用千萬次敲擊造出一朵無價的花:金工藝術師蔡依珊
「敲花」是金工裡最古老的技法之一,利用銀、金等金屬的延展性反覆敲擊,使片材形成凹與凸,呈現所謂淺浮雕、半浮雕的立體度,藉此賦予作品立體感和豐富的層次,最後再於形體上細膩地精修出線條。蔡依珊以敲花為主軸的金工創作,其實充滿轉折。從高中美術班一路到大學美術系,原本擅長油畫、版畫、水墨畫、裝置和電繪的蔡依珊從未接觸過金工,直到研究所,因為「想要學一個全新、完全不知道的東西」毅然一個大轉彎,一腳踏入金工領域,與敲花結下不解之緣。「對我來說,敲花就像是在金屬上作畫」,緣分敲了門,更多的是挑戰與不服輸的堅持。一錘入魂,從零開始一點一滴累積,後來在業界一致好評的自創品牌「I-shan 13」,這 11 年來,一路精彩。3 月 13 號生日的蔡依珊,B 型雙魚座,大膽嘗試,勇敢做夢的金工人。
千萬次勞動,一輩子只做一個技法每一件作品,要敲打上千上萬次。每天四到六小時,敲一個禮拜,這大約就是完成一件手工敲花作品所需要的時間。位於浦城街巷子裡的工作室,小巧的陳列空間、工作台、樓中樓,各式材料安置得宜的工作圍裙,沈靜自得像座城堡,和不時傳來的金屬碰撞聲形成強烈對比。 一個人在工作台後面敲敲打打,任何一件敲花作品至少需要經過四個步驟,描點勾畫輪廓,敲凹浮雕、凸雕,然後反覆不斷地修整線條邊緣,才能最終呈現流暢的精緻度。手的記憶,從手臂,手腕到小鎚子,透過不同大小的鏨子,在每一次敲打中體會金屬每一寸變化,「因此我更能細細體會細節,小小的一件作品原來要花這麼久的時間,曾經有教授跟我說,勞動在金工裡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的藝術家一輩子只做一個技法,因為太花時間,但之所以能成就偉大,就是因為他夠堅持。」

蔡依珊的工作檯上,佈滿敲鑿的痕跡。
 
四塊金屬版可以看到描點勾畫輪廓、敲凹浮雕、凸雕等手工敲花過程。
從美術轉金工,會不會擔心自己跟其他同學金工的程度差太多?那一屆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裡,只有一個非本科班學生,那就是蔡依珊,跟其他同學比起來,沒有金工經驗,沒有任何金工作品,只拿著串珠跟刺繡和焊造等金屬作品應試,卻雀屏中選,事後證明蔡依珊和教授的決定都沒有錯,「回到創作的核心,材質可以轉換,金屬是一個媒介,在許多材質上的應用其實是可以相通的。」
選擇一條最難的路:困難的工法成就獨特美學 舊技法,新創作,激盪出全然不同的樣貌,相較於純工藝類出發的金工作品,蔡依珊因而能在創作上展開全新觀點,沒有框架,這讓她的作品一眼就可以辨識。 敲花需要完全的手工,藉由大量時間的堆疊醞釀,產生對於創作者和作品本身無可計算的價值,後來她明白,「我可以做重複性動作,做很久,在敲花重複的過程中,心是平靜的,專注勞動而且享受其中。」重複性的事情看似簡單,難在能夠持之以恆。 雖然技法沒有高低,蠟雕可以做蠟雕的效果,鑄造可以做鑄造的效果,「但敲花所學,是讓我從一開始就直接面對材質本身。」對於做手工的人來說,金屬絕不是一個容易駕馭的材質,敲花尤其更甚,首先工具就已經是個門檻:松膠碗要加熱到上百度,變軟才能繼續敲打,變硬後再加熱軟化,過程繁複,技法也更為進階。


蔡依珊早期的敲花作品,細膩大膽,「臉」也是她常見的創作主題。


許多小立方體所組合而成的大立方體,卻能向量變形,被賦予柔軟的動態。

每一件作品,由裡到外,都灌注了創作者的意念,決定最後展現的形貌。每敲一下,金屬都直接反饋,有賴職人心手合一,依據不同的延展狀況來調整力道方向、控制曲面緩慢的降低或升高,由質地核心敲出來的特殊手感與溫度,化為獨一無二的美學觀點,這也是最難被機器取代的部分。選擇這麼難的技法作為創作主軸,絕不只是為了為難自己,而是要完成腦海中的作品,唯有敲花可以實踐她的藝術。
不跟隨流行,成就品牌價值 I - shan 13 的主顧客自主性強,搭配上有自己想法,她們期待新的、特別的東西,「但有些簡單的設計,更廣大的市場也許容易接受,但可能就比較沒有我自己的風格。」在大眾與小眾之間,如何恰如其分地拿捏,「我做的跟其他人做的有什麼不一樣?我的特色又在哪裡?」這是蔡依珊最常思考的問題。做出特色常常意味著不畏難度的製作流程,從 2014 年到 2017 年,在品牌特色與大眾需求之間的平衡,這是一條不簡單的品牌之路,藝術家性格、創作方向、市場期待,以及時間永遠在拉扯,「有時候理性告訴我不應該一股腦熱情,硬著頭皮做那些製作難度太高的,但我心裡很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童心未泯的依珊收集各種玩具和蝴蝶標本,有感性的天馬行空,也有理性的框架,在隨手可得的自然環境中,汲取創作的養分,蔡依珊不理會市場流行元素的變化,執著地在金屬上揮舞、刻畫出鳥語花香,自然浪漫的獨特美學,讓 I - shan 13 的追隨者遍佈全台。

當天蔡依珊選擇一襲連身黑色不對稱洋裝做搭配。

Trippen 黑色繞踝繫帶 Box 鞋底的厚跟鞋,充滿結構性與獨特個性。

當她選擇同樣在小眾市場裡茁壯的 Trippen 鞋款時,頗有遇見知音的惺惺相惜之情。Trippen 的設計師有著劇場設計背景,在商品上融入前衛、大膽的線條,以環保共生的信念,堅持傳統製鞋價值,並且以生活中的自然場景作為靈感來源,將 Trippen 的獨特美學注入鞋款設計上。
本次蔡依珊挑選了一款以木屐為基礎、卻充滿包浩斯性格的繞踝繫帶鞋款,腳背上的 V 型飾帶與 Box 鞋底的方形線條,充滿帥氣。蔡依珊之所以被這雙鞋吸引,是因為這雙鞋使用了「東西合併」的線條,東方的木屐與德國的理性思維,很是有趣!低調又充滿結構張力的鞋,與蔡依珊柔美纖細的性格,形成另一種強烈的對比,卻不衝突,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她內心真正的堅毅。 一個藝術家性格的品牌:無價

工作室裡展示的每一件品都有藝術家手作溫度
「創作是最重要的。」那年從內湖的高樓大廈搬到師大浦城街,突然發現這裡很多小巷裡面都充滿植物的蹤跡,走在巷弄之間,薄荷葉,尤佳利葉、薰衣草等花草都一一成為靈感,從生活中油然而生的原創養分,發展出了「夏夜的巷弄芳蹤」系列。蔡依珊說:「希望 I -Shan 13 的金工作品不只是裝飾品,也可以是藝術品。」

每一塊金屬、每一張皮革,都在創作者不怕寂寞、堅守傳統工藝價值的信念下,有了生命。然此還遠遠不夠成就一個品牌的價值,創作者還要具備深厚的美學涵養作為創作基礎,才能夠賦予作品靈魂。有了生命與靈魂,金屬不再只是金屬,凹凸之間蹦出自然的氣息,皮革也不再是皮革,而是陪伴著、走到天涯海角的一雙鞋。 當品味成為藝術,價值就不再是價格所能衡量。與 Trippen 同樣自詡為藝術家品牌,所有的價值都是來自創作者的靈魂,和自己嚴格的把關。即使設計和概念未必人人都能懂,但他們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 原文出處: BIOS MONTHLY 
more
吃一口以故事佐香的自然系蛋糕 甜點店「河床工作室」與經典鞋款「Trippen」的自然美學
甜點,是人類料理史上最美的一幅畫,總是能在壓軸時刻看見品嚐者,吃著烤布朗尼替晚餐做完美收尾;在特殊節日的幸福時刻,端上草莓蛋糕傳遞最誠摯的祝福;又或是一場失戀後,用最華麗的馬卡龍慰勞早已哭乾的淚水。有著千年歷史的甜點,替人們創造出「第二個胃」的空間,直到今日更成了美學的競技場,全世界的甜點師都不斷用視覺與味覺挑戰世人的想像力,這一刻,甜點不再只是「食品」,而成了引人入勝的「作品」。



吃一口自然系蛋糕 聽一段背後的故事  揮別傳統甜點的典雅,2015年「河床」甜點悄然誕生,當時兩位年紀不到25歲的黃偈與亨利,在難以到達的新店山區開啟「自然系」甜點的奇幻旅程,無論是象徵動物蛻變生態的「樹蛙」、描述環境現況的「土石流」等,這些聽起來一點也不「甜」的甜點,卻用生動且繽紛的外表,將人們帶往山裡,面著樹林、聽著鳥叫、吃著解構後重塑的甜點,他們聊環保、談社會議題、關心動物,這一年,正式替臺灣甜點掀開最「有意識」的扉頁。 黃偈有點像漫畫中狂愛甜點的熱血男主角,彷彿有著隨時能使出招喚「甜點之神」的靈感絕技;而亨利則像是永遠有鬼靈精怪小點子的森林系少女,帶著畫本記錄眼睛所見的每個畫面。兩個人都不走傳統的甜點學習之路,過程反倒像是「河床」這個名字,沿著岸邊的石頭,或跳或跨,以自己的步調,順著風、跟著心抵達甜點師的彼岸,也讓他們揮別甜點高塔的嚴格枷鎖,創造屬於合作拍檔間,最有「故事」張力的甜點。
 

日法臺混血的多重滋味   「亞洲人喜歡吃甜點上有許多水果的口味,可是法國人喜歡簡約。」亨利悄悄地說著她在日法學校的觀察。 「法國哪有簡約,法國超複雜的啦!日本才比較簡約吧。」聽到此,黃偈馬上跳起來反駁。「你看看蠟筆小新的媽媽,每次準備給小孩吃的點心不是布丁就是鮮奶油蛋糕。」一個日本、一個法國,光是「簡約」的定義就可看出兩人愛鬥嘴卻又互補的搭配,甚至連亨利與黃偈的個性,都像是日本與法國的差距,一個嚴謹、一個奔放。 


兩人在相距9000公里的甜點學院各自練功,黃偈回憶起在法國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學會「傳統到翻新傳統」的過程。他以德國黑森林蛋糕為例,「經典」到了法國後搖身一變翻新成為巧克力慕斯為基底、酒漬櫻桃則成為果凍,外觀原本佈滿了碎巧克力,也透過巧思成為一顆球,「吃進去嘴巴不完全是黑森林的口感,可是你就是能知道這組合是黑森林,這就是翻新傳統。」在花都所建築的甜點異想世界,透過大膽的「解構」、豐富的「層次」,以及令人目不轉睛的「外型」,成就真正的法式甜點。結束課程後又報名了進修班,與法國最頂尖的甜點師、世界冠軍請益,在短短3天內必須學會10種蛋糕,「世界冠軍教會我的,是他在創作蛋糕時想些什麼、為何這樣做,以及如何去設計。」黃偈眼裡發著光,敘述法國的蛋糕之所以複雜,正是因為他們喜歡將水果變成「仿真」,例如將檸檬擠成汁後,再塑型成為檸檬的模樣,強化內部層次感,帶進法國甜點一定要有酸度與酥脆感兩個指標,這個把「檸檬」變成「檸檬」的過程,就是法國甜點的瘋狂與浪漫。最後這顆檸檬,也成為河床店裡,外表看似檸檬,內餡蘊藏奶酪的甜點「檸檬塔」。而世界冠軍的甜點思路則內化到黃偈爾後創作的過程,一層層的像是酥脆餅皮般的堆疊在每一次的作品裡,「思考」甜點背後的故事與價值,成為了河床的招牌香料,少了這一味就無法成為架上的成品。 

相較法國的衝擊,亨利的日本求學倒是成就一個「融合」的甜點滋味。日本學校採取日法老師共同教授的課程,往往上午是日籍老師,無論是發泡鮮奶油的鍋具需要一絲不苟的刮乾淨,或抹上蛋糕時須完美無縫,嚴格要求料理中的每個細節;一到下午,法籍老師一上臺就推翻了日式華麗的擺盤,要學生把蛋糕上堆疊成山的水果拿下,強調美感與浪漫的調性,而雙手恣意的在刮刀上揮著鮮奶油,大喇喇的投入在創作上,「我比較樂觀,總覺得可以學到『兩套』方法是很棒的事。」亨利笑著面對日法間的差異。但在差異間長成的幼苗,讓她開始思索「何謂臺灣口感的法式甜點?」符合亞洲而生的味道就此誕生,帶有點日本的細膩與法國的創造力,也成為河床翅膀的另一隻羽翼。  
屬於河床的創作 翻新、動物、天氣兩人在來回幾次的電話中,相互支持著對甜點的熱情與想像,亨利一句「去融合自己日常生活的東西。」按下了黃偈衝刺創作的按鈕。黃偈笑說,「亨利應該很後悔開啟我吧。」兩人相視鬥嘴卻又大笑。回臺後創立的河床,黃偈在廚房內不斷創作新品,亨利則是支撐著店鋪的營運,從原本新店預約式經營模式,今年搬家至市中心的信義安和後,再擴增到臺南二店,黃偈不諱言的將開店功勞歸於亨利,而在創作上,兩人還是暗中較勁,時常比賽誰的甜點比較受歡迎,唯一不變的是屬於河床的精神,在每一道甜點中都能窺見一二。 



除了從法國學習到的「翻新傳統」,將既有的經典甜點拆解、重組外,愛看動物星球的黃偈開創了「關於動物」的特色。他以甜點「樹蛙」為例,抹茶蛋糕體上以檸檬蛋白霜象徵青蛙卵泡,切開後以白色珍珠代表青蛙蛋,「這是我了解樹蛙如何用卵泡保護蛙卵過程後,用法式甜點的技巧轉換成的生態樣貌。」聽起來不禁讓人匪夷所思,如此甜美的蛋糕背後,卻是動物蛻變的過程,彷彿提醒著都市人,多看一眼奧妙的生物界,如何奮力生存著。然而,從小住在山裡的黃偈,觀察到小學每年暑假都因土石流而有2個月的時間無法進入校園,於是「關於天氣」的第三類創作油然而生,以翻新傳統的蒙布朗、加入蛋白餅為基底,做出「土石流」甜點,希望喚起世人重新關注自然環境的困境。  


吃的「故事」 讓環保議題帶有甜度  
無獨有偶,同樣關注環保的德國經典皮革鞋款Trippen,今年秋冬的「火山」系列作品,正是Trippen創辦人遊走火山景點迸發的靈感,將熔岩解構成為鞋舌,板塊間的磨合則幻化成為拼接材質,亨利彷彿找到知音地說,「某年去冰島旅行的過程,也讓我們創作出同為『火山』的甜點。」擅於將環境記錄下來作為創作來源的亨利,也時常關注身邊的細節,無論下雨的痕跡、木頭的紋路,都是描繪的對象,當看見Trippen火山系列交疊錯視的皮革形體時,「觀察著一雙皮鞋如何解構自然意象、不只講求實穿還融入了細節,與河床的甜點一樣,外表說了故事,剖開後還能嘗到美味,這就是創作藝術最迷人的地方。」亨利說翻轉著鞋子說道。俏皮的黃偈則異想天開的說,「Trippen的外型可以用線條巧妙的堆疊,皮革的細節也能成為甜點的裝飾,橢圓形體的藝術感也能作為蛋糕的基底,我現在看到任何東西就會想如何做成蛋糕了,糟糕。」兩人不由得笑了出來。



設計與藝術跨越產品形體,在河床的甜點與Trippen的皮鞋中都帶有一份故事與意識性,不甘受限於「蛋糕」與「鞋子」,同為一男一女的創作組合,柔和理性與感性,從「飲食」到「穿著」都能有著解構後「翻新傳統」,並以「環境」作為更深遠的價值,在挑戰市場的同時,也堅持自身信念向懂得欣賞的消費者傳遞價值。 採訪這天下著大雨,搬家後的信義安和店外仍環繞著植物,黃偈說,比起去美術館找想法,自幼長大的彰化白果山才是源源不絕的靈感來源,小時候看過的動物、感受過的山林都成為甜點的主題,「長大後重新回頭看,才發現,天啊!這座山充滿了寶藏。」黃偈看著窗外的雨水又說到,「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雨水一路從山上流到河流,最後奔向大海,沿途經過的城市、遇到的東西,都將成為河床的靈感跟創作。」 



黃偈與亨利不追求花俏的擺盤與口味,將眼前所關注的環境,與成長過程裡自己曾經遇見的每一個生命,濃縮在一個蛋糕裡,逐漸順著河流,形成了「河床」的模樣。
原文出處: 秋刀魚

more
一輩子的良善設計:物外設計與 Trippen 的慢功細活哲學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沈復,《浮生六記》 身材高人一等,數學系畢業,研究所改唸工業設計的廖宜賢,冷靜而理性。身高略為矮小,留著一臉烙腮鬍,反倒個性十足的楊格,則是實踐工設科班出身,幽默而感性。兩個人在 2012 年以「物外」為名,成立自己的品牌,目前已有文具和相機燈具兩個系列產品。尤其,一枝黃銅筆,更讓他們揚名各個商展,佳評如潮。


用全盤思考來補強設計師的思考死角
廖宜賢與楊格原本是公司同事,共事期間成為莫逆,合作相當愉快。相繼離開公司後,兩人把之前胎死腹中的計畫拿出來,重新討論,試著改善。「因此,我們做出了第一件作品,相機燈。那是用報廢的古董相機去做出來的燈具。剛好那時候有個機會,一個朋友在台北書展有個攤位,有個小空間讓我們去展示我們的作品。很幸運,在那次的機會裡遇到很多不錯的前輩,像是好樣的 Grace、魔椅的簡銘甫,他們都給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鼓勵。那時候,我們才第一次思考,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個品牌。」廖宜賢說。 因緣際會,意外地讓兩人成為創業夥伴。從創作開始的創業,而不是以創業為目的的創業,這讓兩個人一開始就很確定自己的目標。雖然他們謙虛地強調,在過程中受到許多貴人幫忙,讓他們得到許多銷售機會。但他們也很努力地學習發展品牌、規劃產品線、跟通路接觸。品牌成立前 3 年,公司只有廖宜賢和楊格兩個員工,隨著新夥伴陸續加入,意味著他們的責任也更重了。

楊格說:「物外對我們來說,就是器物在設計或者這個東西本身以外的價值。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喜歡一雙鞋,並不單單喜歡它的品牌或材質,很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人送你的。可能是你在某一個特別時刻,買給自己的禮物。更可能是這雙鞋,陪伴著你渡過很多重要的時光。這種器物跟人之間的聯繫,是我們在設計之前想要找到的故事。」由於兩個人的背景都是設計師,這個身份對他們來說,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廖宜賢則點出關鍵,「我覺得產品從概念、具象化、設計、行銷、銷售到售後服務,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點,就是我們要擺脫設計師的思維。」身為設計師所思考的重點,就是把一支筆設計好,想盡辦法把產品做到最好,兼具好看與實用,但也因為這種心態,往往就會忽略了成本與市場,這個思考的死角,反而讓設計師的身份成為一種劣勢。因為經營一個品牌,就必須全盤思考。包括從定位、設計、材質、製造、通路、銷售、服務等,無一能輕忽。楊格也同意:「假使,我們今天想了一個故事,有了一個好的靈魂,那我們必須得為它找到軀殼,這時候商品企劃就要進來。開始設定它是一個價位落在 3000 元的筆,它可能要賣給 35 歲以上的男性,銷售市場可能會是在歐洲,而這些男性會喜歡什麼?且他們的興趣是什麼?分析出來之後,你會發現設計師能做的事情,就會變得很明確,我們會設法去達成這些需求。」也因此,他們就會試著換位思考,試圖透過不斷的對話,去挑戰對方的極限,以提問的方式找出問題所在,慢慢地從中累積經驗與往前進一步。因為寫下來了,才成為有溫度有重量的東西 在摸索一段時日後,「物外」正式推出了文具系列,以「書寫的重量」為概念,讓這個系列擁有一個鮮明而清晰的色彩。廖宜賢和楊格都認為,在當今快速的年代裡,數位化已經逐步取代了手寫文字,但書寫本身代表著一種儀式、一個過程,透過寫的過程,我們能夠更理解文字裡想要傳達的意念;透過讀的過程,我們更能夠感受到文字裡想要傳遞的溫度。


而這個系列最吸引人的,就是六角黃銅筆。這支使用黃銅製作的筆,擁有六角形筆身,分為圓珠筆跟鋼筆兩種。之所以把「筆」當作主角,是因為他們認為,對現代人來說,筆的使用機會越來越少,「當筆的工具價值衰退,也就是它的浪漫價值可以被闡述的時候。」楊格強調,工具價值就是計算價錢、算 CP 值,但東西的浪漫價值卻很難被量化,筆也因此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廖宜賢說:「有陣子我處在比較低靡、對自己有很多質疑的階段。我的老婆寫了一張小卡片給我,上面用手寫了 50 項我的優點,雖然有很多生活裡的小事,但那張卡片給了我很大的力量。我一直把它收藏起來,當遇到氣餒或不順利的事情時,看到那張卡片就會給我很大的信心。」


同樣的,楊格也有深受書寫感動的時刻。他說自己是個很少回家的人,有一次寫了一張卡片回家。沒想到回家後發現,爸媽把這張卡片貼在冰箱上。他說:「我妹妹告訴我,爸爸媽媽收到卡片後很開心。我難以想像這麼簡單的內容,會讓他們開心。如果當時我只是快速地傳了簡訊,可能就不會有任何特別的感受,因為寫下來了,才會成為有價值、有溫度、有重量的東西。」文字被寫下來之後,因為寫的人賦予了情感上的重量,這些文字也產生出情感,讓收到的人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溫度。兩個人把這些內心的感動,具象化成為了這個系列,也衍生出這枝黃銅筆。廖宜賢與楊格希望傳達,把傳統而美好的價值帶進新生活的一種可能性。他們只是透過文具,在傳遞書寫與人們的情感價值。每個人都可以經由買了這個系列甚至這枝筆,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只是純粹想要把東西做好,耐得住陪伴一段人生 至於,為什麼選擇有重量、會隨著時間氧化的黃銅呢?兩人不約而同都笑了,因為只是單純喜歡銅這種材質,尤其這種重量感,會讓你在寫每個字的時候,都能專注在這個字上面。而黃銅會隨著時間氧化,也就像器物使用過的模樣,越久越有味道,並不會隨著時間而退流行。就像是他們腳上穿的 Trippen 鞋子一樣,不管是經過 10 年或 20 年,你永遠都會發現,它既不走在時代尖端,但它卻又恰好隱隱地彰顯出某種獨特的光芒。重視創新的設計、人性化的舒適,以及鞋款本身的耐穿持久性,是 Trippen 最重要的訴求。將靈感元素結構成一雙雙富有幾何線條,充滿新潮創意的立體藝品,不管時代更迭,仍然保持著前衛和超現代的風格。


第一次買 Trippen 的鞋子,是廖宜賢跟女友一起去挑結婚鞋的那天。他們分別從一樓往樓上逛,他一看到 Trippen 就被吸引了,因為外型具有設計感又不張狂,他很喜歡。後來,他開始對 Trippen 有更深的了解,益發地欣賞 Trippen 對於材質和製鞋上的堅持。尤其 Trippen 在材質的使用上,以植物鞣革的方式製作皮革,會隨著使用而讓皮革的顏色產生變化,就像他們的黃銅筆一樣,當人在使用後,器物跟人產生的關係,久而久之產生變化,也就在這人與物之間的相處過程中,產生了連結。而楊格則是在穿過之後,便對 Trippen 讚不絕口。「對我來說,我以前覺得 Trippen 很新潮,但實際穿過之後,卻發現它其實很樸素。並不是說它長得很樸素,而是它的心意很樸素。」他接著說:「我能感受到他們真的想要做一個好的器物,設計師在創造這件器物的當下,就是純粹想要做一個好東西,對得起這樣的價格,讓它可以陪伴使用者更長的時間。這樣的出發點就對產品的製作和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專注在自己的產品能夠陪伴消費者的時間,以及只是想把產品做出來賣掉,這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慢工出細活才能創造一輩子良善的設計「我以前高中時,想要知道某一件事情,得要去學校的圖書館,或者搭公車到很遠的地方找資料,一次借回來七、八本書。但因為我看書的速度很慢,得花好幾天才能看完一本,對於那時候吸收的知識,會覺得異常珍貴。但現在想知道某件事,只要到 Google 輸入關鍵字,我只需要花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研究完一件事。把別人的觀點以為是自己的觀點,最後,我們也會開始期待懶人包。」廖宜賢認為,在追求快速時尚、快速經濟的時代裡,我們獲得的東西反而變得不珍貴。相反的,我們投注時間和精神在物件上,也才能讓這件器物變得更有價值。楊格說:「對我來說,Trippen 跟我們最契合的部分,就是專注在器物這件事情上。」而廖宜賢也認同地說:「我覺得是對素材的尊重,每一個物件都不能浪費,都要好好的利用,這和我們真的很相似。」因為這樣的契合,讓雙方都能對彼此產生共鳴。尤其他們對於 Trippen 專注在細節的這件事,更是印象深刻。楊格說:「我自己因為工業設計的背景,看東西會有職業病。像 Trippen 的鞋子,你可以看到對細節的重視。譬如某個地方的材質用得比較厚、某個地方除了黏合外還加了縫線,某個地方擔心耗損而預先設定了補強。」這正是 Trippen 鞋底著名的雙針車縫線,除了能夠減少黏膠,以達到環保的目的外,最早也是由可回收、可更新鞋底的概念而來。不僅能提升鞋款的舒適度,鞋底磨損後也能夠輕易更換,增加了耐穿度。以 2017 年最新款 Open Closed 系列的鞋底來說,介於 Closed Sandals 與 Closed 鞋底之間,在鞋底的邊緣上縫製圍繞的 0.5 公分皮革邊緣,在使用中可以避免髒污沾染腳部,行進間多了一層防護。雖然這是微小而低調的細節,但卻能從小處就可以看見品牌的用心,物外推崇的精神,就是「一輩子的良善設計」。廖宜賢說:「這只是一個很固執的信念,我們希望做一個好東西,可以陪伴消費者很久。」這也和 Trippen 追求的「真實的產品」這個信念不謀而合。雖然投注大量時間在品質上,往往會產生時間與成本的消耗,但廖宜賢和楊格認為,設計的本質在於生活,器物的本質就是使用,既然生活中要使用,就要考量到消費者長期使用的狀態與情感上的連結,只有好的東西,長期下來才能滿足消費者各種生活中場景的需求。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物外之趣,或許更多的,是投注在其中的所有心力。



原文出處: BIOSMONTHLY
more
狂放與收斂間的服裝創作 讓藝術成為穿著品味的養分
臺灣服裝品牌「甫月」與經典鞋款「Trippen」的服裝基本物件

「衣服終究是供人穿著的物品,僅是穿者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但重要的是設計師的創作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價值觀影響,也希望穿者能夠共有這個價值觀。」日本服裝設計大師川久保玲以黑色、破壞、不對稱的狂放剪裁,一舉將日本時尚推向國際,而這一席設計師的「自由論」更為亞洲帶來服裝設計的解放浪潮,90年代是她在世界大放光芒的年份,同時也深植一顆「解構主義」的種子,紮實地埋藏在設計師Jerry的心中,讓當年還只是就讀復興美工的年輕人,對服裝設計師有了不同的視野。
2012年年初,服裝品牌「甫月 Fu Yue」就此誕生,將自由設計的時尚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成功帶領臺灣設計走上日本伸展臺、受日本重量級時尚雜誌《裝苑》指名服裝拍攝,更成功獲得日本買家青睞,彷彿實踐了服裝創作最狂放的詮釋。



從英倫雅痞到中國老子 中西交融的設計理念
從小受到父親學習服裝設計的影響,Jerry耳濡目染下吸收著世界各國服裝品牌的設計精髓,直到前往歷史與前衛共存的英國就讀服裝設計,遇見了求學於服裝管理的女友Kinki,結合商學背景的Gary,英國開創性的因子讓三人一拍即合,以Kinki 的小名「脯脯」拆字反念,富饒哲學意涵的「甫月」開啟了中西交融的服裝品牌,將老子的《道德經》作為設計的中心思想,把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注入衣著中,傳遞「老子學」的獨特美學。
「我們終究是亞洲人,從思考邏輯與血液裡找尋創作最根本的價值,是我們在英國學到精神。」《道德經》中最重要的概念,莫過於順應靈感所詮釋出的創作,正屬「道法自然」;而「無為而治」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要跟著法則,自然地將事情做到最好。」在甫月的創作裡,不管商業或藝術,每個人心中那把道德經的度量衡都有所不同,市場的變化永遠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唯有跟著心中的聲音,才能創作出永恆不退流行的作品。許多人聽到「老子」思想或許都會退後三步,但在甫月所搭建出的服裝世界,正是用細膩的版型與俐落的剪裁重新車縫哲學的輪廓,借此打破流行時效的魔咒。


從建築到雕塑 跨界藝術源源不絕的靈感
除了每年必定的老子系列創作,一年兩季的全新創作都能看見不同領域藝術家,在服裝剪裁上的跨界交會。好比現代建築之父、法國建築師科比意的建築設計,無燈的煙囪型窗架,巧妙的幻化成摟空帶有鋼架般直條的裙身設計,以布料直白呈現燈光照下的藍或紅,彷彿具象地將建築穿在身上;俄羅斯幾何抽象派畫家馬列维奇百年前的抽象畫作,改變人類對平面圖的立體想像,於是漸層的意象抽象地以摺紙質料融入裙子中,挑戰穿衣者用不同角度觀看服裝的樣貌;又或是受到臺灣雕塑藝術家李真作品啟發,將雕刻中的菱角拆解後拼接,讓服裝看似正面其實是背面的設計,增添穿搭時的想像力。
「或許就是對藝術永遠抱持好奇心。」甫月所傳遞的藝術,從領域到時空都毫無設限。習慣挖掘自己感興趣的創作者,翻遍生平、創作、書籍,「關於藝術家生處的年代,任何一切時空背景都會成為我靈感的來源。」甫月在設計服裝上只需要短短兩週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前期的資料收集往往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為的就是連同時代氛圍都列入創作考量,密集的60天內大量吸收一位藝術家的生命過程,「彷彿就像是在每一次創作中,都跟一位藝術家或建築師產生了情感的交會,然後在服裝上做出新的呈現。」甫月以馬列维奇所在的20世紀初俄羅斯為例,當時正是將藝術融入生活、工業的蓬勃年代,把當年新穎的立體結構手法,運用在2017年的現今,重疊成為上衣的剪裁,「將數十年到數百年的藝術變成衣服,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甫月戲稱只要這世上還有尚未「熟透」的藝術家,靈感終究不會斷炊,而甫月也持續用品牌,在不同時空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相遇。


設計、細節、營造整體風格 持久不敗的服裝精神
甫月形容川久保玲最值得欽佩的無非是秀場上誇張的設計與商業考量的時尚服裝,彼此能在「藝術」與「市場」中取得完美平衡,「這也是甫月努力在此『順應自然』的目標。」對市場高度敏銳的Kinki是甫月走向國際的推手,「既然走向自創品牌這條路,對於設計就要有所堅持。」Kinki指的是堅持品牌性格,從「設計、細節、營造整體風格」下手,和消費者溝通品牌定位,讓消費者習慣「這就是甫月的風格」,進而達到忠誠度,「這才是不受景氣影響,永遠存在的甫月特色。」Kinki笑著說,真正的好東西、有品牌價值的特色服裝,往往離真正主流市場非常遙遠,但反到經得起世代考驗,不受時尚消退影響,即使10年後仍可持久得穿出家門,「沒有賣不好的設計服裝,只有不會賣的人。」Kinki堅定的替不隨波逐流的甫月寫下註解,沒有所謂大眾或是快時尚的枷鎖,反倒更像是道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踏入日本 首見極致設計的追求與認同
總是刻意在領口或是袖緣加入裁縫細節,或是時而誇張的版型,在臺灣還是有些許保守,相較在日本參展經驗,日本買家對於具有設計理念的造型,以及張力感強烈的表現手法更感興趣,但Kinki也不諱言,日本對於設計理念的考究相當嚴格,往往一觀察就是一整年,「確定每一季服裝都有品牌脈絡,貫徹設計精神才能備受肯定。」他們回憶起參展的過程中,日本設計界更懂得尊重創作者核心概念,而受到部分日本設計師的職人精神影響,日本服裝之所以能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正是將生活融入設計,並將創造力成為市場可接受商品,「日本喜歡有細節的事物。」提及與《裝苑》主編的合作經驗,Kinki認為這或許正是甫月受到日本喜愛的原因。


舒適同時保有獨特性 無違感的服裝生活物件
從服裝設計走向穿衣氛圍的營造,甫月正在創造一種「舒適自在確保有獨特性」的無違感,同樣受到前衛時尚喜愛的德國經典皮革鞋款Trippen,正好呼應了甫月一季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在Trippen充滿藝術感的鞋款設計上,不規則的剪裁與時而具有誇張表情的鞋型,宛如從上身服裝延伸到腳底的個人風格,不只是穿著上的感受,更讓看的人舒適、搭配協調的舒服,以及自身的永續使用等,這都是『舒適』在甫月與Trippen的共同創造的層次感。「服裝就是代表一個人的生活品味。」身材嬌小的Kinki一襲不規則剪裁的白色長裙,搭配經典白色皮革樂福鞋,延長了身形,「我最擅長的搭配就是藏拙。」Kinki自信的說道。隨著年齡與生活型態的成熟,Jerry和Kinki已不再是當年英國的嬉皮青年,褪去手上多餘的配件,對他們而言,現在生活必須的穿衣型態,常會以身上單一重點的誇張手法增添個人特色,例如甫月剪裁鮮明的上衣搭上輕便的牛仔褲,或是清爽的基本款服裝搭配Trippen帶有強烈設計的鞋型,藉由服裝或鞋款的巧思替自己的品味說話。


設計藏在細節裡 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的穿著藝術
從服裝設計角度來看,Jerry認為服裝與鞋子都必須滿足最基本的「舒適性」,因此在柔軟且善用環保植物鞣革的Trippen材質上,完全符合腳部的舒展,但更進一步的目標則是讓設計回歸本來樣貌,好比鞋面以條狀紋路修飾,彈性接縫處隱藏於邊緣,細膩的車縫讓人聯想起甫月上身服裝的領口與下身裙褲的口袋,「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Kinki翻著藉由長版上衣腰部特別開立的洞口,讓人可輕易的將手穿越上衣伸入褲子口袋,「設計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可以製造一些話題,然後讓人覺得有很多巧思。」Jerry則說,「低調卻可以張狂,或許這是甫月與Trippen最大的共同點。」同樣熱愛藝術的Trippen,總是將狂放的設計元素隱身在鞋底或綁帶的邊緣,將鞋子作為藝術品來設計,正巧就是甫月將藝術作為服裝呈現的完美詮釋,不像時尚潮流第一眼就令人著迷,來的快去的也快,甫月的服裝與Trippen的設計,非得要再看一眼才能恍然大悟,原來藝術也能穿在身上、踩在腳上。


回歸創作本身 從時裝到永續經營的無限延伸
求學期間曾經短暫在義大利設計鞋款的Jerry,以誇大的蝴蝶結造型受到注目,「無論鞋子或是衣服,設計回歸創作本身,畫出能讓藝術融入剪裁的草圖。」Jerry心中藝術的舞臺不只是美術館收藏或書本上的畫作,而是將其靈魂勾勒在時裝上的線條,連同Trippen將皮革延展成「不只是鞋子」的理想,將時代精神融合其中,用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傳遞一位藝術家、一個時期的樣貌。
不受限於時尚眼光的時效性,甫月與Trippen將視野放在更持久的永續經營上,兩者皆有著社會責任的使命,甫月渴望透過品牌傳遞世界真善美的自然之道;Trippen則肩負起環保理念,從工人到材質都能與社會、自然友善共好。
在狂放與收斂間的時裝創作上,如同川久保玲所說的設計自由,將不受任何價值觀、任何人影響,讓藝術成為穿著品味的養分,順應人心,將服飾與鞋子都成為藝術展演的場域。

撰文—陳頤華、攝影—蔡昀儒完整內容敬請參閱《秋刀魚》2017年5月號〈生活基本物件〉  
more
玻璃藝術家林靖蓉與德國工藝鞋履 Trippen 平行空間中的真實交錯
在錯視間反思 在解構裡發現
「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於親切溫潤之美。在充滿虛偽、流於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難道不應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美嗎?誰也不能不承認,當美發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

多次入選並獲日、德、韓、台工藝國際競賽獎項的玻璃藝術家林靖蓉,在不斷釋放高溫的窯爐旁,更顯嬌弱。但她在旋轉製作玻璃作品時,眼神卻銳利無比。接受本次專訪期間,林靖蓉正在進行近400只玻璃杯的訂製,燒製玻璃的過程快速,一念之間便賦予杯子獨有靈魂,外型線條的流暢、接觸時的手感,甚至是使用上的便利性,這都是藝術家對作品所灌注的意念,一般的工業化生產幾乎無法比擬,更不是已經適應機械化生產的我們所能想像。當這只杯子交付使用者,穿透光影的玻璃傳遞了杯中的溫度,陪伴他的生活日常,杯子不只盛載一杯酒水,更盛載使用者歡樂慶祝,或失落沮喪的心情,飲入的是人生的記憶。手工製作的工藝品之所以反映民眾生存活力,正是日本知名設計師柳宗理之父—柳宗悅畢生致力提倡的「用之美」。

價錢不等於價值 價值來自於惜物精神



林靖蓉在日本求學近十年,在那段期間,觀察到一個很值得省思的現象,日本家庭在購買日用器皿時,「價格」並不是優先考量,他們認知到,器皿本身需要能夠被妥善而長久使用,所以「價值」更為必要,這正是惜物的精神。而對於創作者理念的尊重、愛護及應用的這種惜物精神,讓一般日本家庭的餐桌上,也會出現美麗昂貴的杯盤。
林靖蓉與我們分享她的心情:「當你真正了解物件是如何被創作出來,你才會去思考這個物件背後的意義,那是創作者投注在物件上的精神和靈魂。當你思考到這些時,你才能夠用尊重的態度去珍惜、對待那個物件。」她認為,所謂的生活美學,應該是落實在於物品真正的被應用在生活之中,而非束之高閣的當作藝術品般的仰望。這也是為什麼她會選擇致力於創作一般大眾都容易取得的生活器皿。


正是這種惜物的精神,讓林靖蓉堅持了十五年的玻璃創作之路。而也源於這種惜物的精神,讓 Trippen Taiwan 在找上林靖蓉合作之前,早就已經開啟他們偶然又必然的緣分。
兩個工藝職人在地球兩端平行空間中的真實交錯

Trippen 2017年的春夏系列,以 trompel’oeil 的錯視畫法與歐普藝術的代表人物 Bridget Louise Riley 具有幻覺般的幾何抽象圖案為本季主要靈感來源,並以「錯視/解構」為主要概念。而玻璃藝術家林靖蓉的玻璃作品,強烈地表現出流動的狀態與堅實的形象,虛與實相生,柔弱與堅強並存。因此 Trippen Taiwan 找上林靖蓉,希望藉她的作品,共創2017 Summer 的形象視覺。林靖蓉在接到此次合作的信件時,興奮地打電話跟朋友說:「天哪~宇宙的力量回應我的心願了!」原來她自己就是 Trippen 的愛好者,擁有16雙Trippen 的鞋款!雖然相隔地球的兩端,卻因為工藝的職人精神與季節的錯視主題,讓兩者真正相遇。


牡羊座的林靖蓉自嘲自己個性急躁直接,在求學過程中原本接觸的媒材是樹脂,但最後卻被玻璃吸引。由於在製作玻璃的過程裡,需要快速與精準,同時必須跟時間競賽,還得在腦中構思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冷卻後成型的作品,也沒有機會再次嘗試修改,玻璃本身的特性,完全符合了她直接坦率的性格。創作玻璃的當下或許快速,但真正難掌控的卻是要如何滿足,在高溫下接近液態的玻璃,恍神就失準,遲疑就錯過的瞬間,來回調整下,影響的卻是玻璃成品的造型與整體的厚薄度,與一般人難以察覺的小小氣泡,要完全避免失誤。
除了經驗的積累,還要順應玻璃的性情,無法被控制的個性。而這一件件手工的玻璃藝術品背後,就是林靖蓉與玻璃共生的成果。林靖蓉感性的說:「這十幾年來,每天都跟玻璃相處,即便現在我已經對它那麼熟悉,但每當我一摸到它,我還是非常感動。玻璃無與倫比的美麗總是讓我讚嘆,在加熱過程中它是如此高溫且柔軟,但成形後卻冰冷且堅硬,而在堅硬之中,又通透得一目了然,沒有任何媒材像它,具有如此衝突的特性,這就是我深深被吸引的原因。」


「人通常非常主觀,當你看到什麼的時候,就會產生了一個既定印象,因為太多偽裝,讓我們往往忽略了它背後真正隱藏的意義,或忘了真正的本質。我們有時候不只主觀,甚至是帶有偏見,就像是透過玻璃的反射去看對方,你以為的模樣其實是相反的。」這是林靖蓉對於本季錯視意象所轉換的概念。
以鞋子來說,它真正的本質就是保護腳部並使人行走舒適,但虛華的外表搶走了本質的風采,更讓人忘了最初的起點,「忍痛著美麗」究竟能走多久?在義大利精學手工製鞋技術的 Trippen,灌注了德意志民族的包浩斯設計原理,並且以精湛的皮革技藝與上乘的植鞣皮革,透過製鞋師傅的雙手,成就一雙一雙的手工鞋。也是因為這樣的藝術性與舒適度,吸引了林靖蓉的目光。
匠師不趕流行 成就雋永的美 
在買第一雙 Trippen 之前,林靖蓉曾有很多買鞋挫敗的經驗,花了大錢卻不好穿、或者一兩年就看膩「我每次買新鞋,心裡就已經有個陰影,就是至少得花個三到五天,讓我的雙腳去適應那雙鞋。但往往到了第二天,我就受不了了。為什麼我買了鞋,還要犧牲我的時間去適應它?我們現在就分手吧!」原來腳部因為長時間承擔身體與行走的重量,其實比想像還要更敏感,更無法忍受任何粗糙或不適。
但當她第一次看到 Trippen,就先被它簡單俐落的外型給吸引住,等到一穿上,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舒適感,完全不需要磨合期,當然也沒有分手的問題了。一雙很舒服,兩雙很舒服,三雙很舒服,「當我穿上每一雙都很舒服的時候,你沒有理由不要它!就像有些人總會去同一家服飾店買衣服一樣,為什麼不能同時擁有十幾雙很舒服的 Trippen 呢?」


不只舒服,林靖蓉更覺得 Trippen 的設計,屬於「雋永的美」。Trippen 的創辦人之一 Angela Spieth 曾是劇場設計師,擁有銳利的藝術眼光,每一季 Trippen 都能將設計靈感萃取出最精緻的想法,內化為鞋款的設計細節,即便過了數年回頭再看,這些鞋款仍舊具有十足的搭配性,以 Trippen 在台灣最著名的蟑螂鞋與洞洞鞋為例,時過20年仍獨領風騷。同時,Trippen 的很多細節,乍看之下並不會察覺,但當你穿得越久,越認識這個品牌後,才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小地方,像是防撞的鞋緣、皮革接縫處多出來給腳趾頭活動的空間、腳背上寬皮革的溫柔包覆等等,都是為了陪伴你踏出每一步的精心設計。這讓筆者想到林靖蓉一開始提到的杯子,那只厚度恰好、年久不衰不變形、手感舒適的玻璃杯。
透過玻璃,我們看見彼此 為了彰顯「錯視」的主題,本次的合作把林靖蓉的作品特色萃取並且放大,與重點鞋款交疊呈現,展現了林靖蓉作品獨有的魅力與特色,襯托了 Trippen 鞋款隱藏於皮革下的設計感與藝術性。
這一次與 Trippen Taiwan 的合作,林靖蓉除了精選數件作品之外,還特別為了本次 Trippen 的設計靈感、燒製了一只具有放大效果的同心圓盤,多層的圓一層層外擴,或厚或薄,與 Rack 這雙黑白交錯、幾何切割的涼鞋共同呈現,呼應了圓盤層層疊疊的漣漪感,敘述著行走踏步時彼此交錯的力道與張力。


Void 鞋款鞋面斷層切割後、以皮繩十字縫紋交錯橫越,與綠色皮革共同呈現夏季渴望的透涼感,此款視覺以跳躍的腳步展現綠色平盤所特有的氣泡邊緣質地,活潑的腳步姿態則是清透輕盈,展現了作品與鞋款細節。

林靖蓉此款作品名稱為「捕夢網」,晶瑩剔透的玻璃面上帶有液化流動的黑紫色線條浪漫地舞動著,搭配 Fringe 鞋款銀色鞋面與紫色鞋帶,畫面充滿了女性柔美的氣質,又散發著令人屏息的光彩。

Awe-inspiring 的玻璃瓶,流動著細膩的色彩,在光影的襯托下,更顯個性,呼應著 Check 鞋款秀氣的鞋帶修飾腳背,而 box 鞋底則是說明了獨有的品味。

tiger 鞋款為全白流蘇便鞋,搭配林靖蓉的 Multiplication 的作品,在晶亮的玻璃上揮灑著活潑、雀躍的白色線條,對應著鞋面上高高低低的流蘇線條。

Stand still and wait 為一組透明度高、帶有白色色帶環繞的玻璃作品,在光影投射下,更顯玻璃的柔軟與優美的曲線,照映了 Strict 鞋款秀氣的鞋面上,以銀色壓燙的環繞線條,更隱約透出女性獨有的神秘氣質。

McCoy 使用大面實黑皮革包覆腳踝,並且於腳背中間與腳踝處縷空,與林靖蓉此款不透光的黑色玻璃瓶、帶有銀色線條旋轉作品交相輝映,重疊的線條與交錯的鞋帶,呈現衝突又帶有個性的美感。
因為這次的合作,林靖蓉反倒是透過 Trippen 這個品牌,得到了重新檢視自己的機會。「我很佩服設計師,竟然能夠如此面面俱到地設想到所有人的需求,我真心覺得 Trippen 是個相當全方位、貼心入微、而且很人性的品牌。這也讓我重新再回去省思我的工作,應該得用更柔軟的姿態,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與想像使用者的心情與需求。」在錯視間,我們反思真正的自己,在解構裡,我們發現原來的自己。林靖蓉也從 Trippen 裡,體悟出藝術人生的新篇章。
文章來源:haveAnice
more
JUMPER 跳先生的球鞋意志力 FEATURING WITH TRIPPEN
 作為一個愛鞋之人、穿鞋之人、以及藏鞋之人,每個觀者的主意識所感受於鞋的”輕重”本就不盡相同,總有些一語難盡、旁人難以辨明的偏愛好惡。有鑑於此,我們在本次企劃便邀來特別訪客跳先生 Jumper,他是一位球鞋藏家,是潮流文化觀察者,在穿套過無數鞋履之後,也自然養成了一雙挑鞋的腳和銳利目光。這篇訪談裡,Jumper 會以一個球鞋愛好者的身份,與我們分享他經歷至今的收藏甘苦。 JUMPER 跳先生JUMPER,這個名字在台灣的街頭文化圈子裡絕對不陌生,他還有很多暱名:跳跳、跳⼤、跳先生,是街頭文化觀察家兼球鞋達人,曾以設計師的身份與國內外品牌有過多次的聯名合作。Jumper 之所以在潮流圈能有如此影響力,他除了在個人粉專 JUPMER 45 對於街頭文化的觀察趨勢有獨到見解、偶有毒舌的辛辣評論,他亦是台灣相當具影響力的球鞋收藏家,曾在 2012 代表台灣到上海參加 Nike Sneaker Battle 比賽,隔年更受邀擔任台灣會外賽的評審團。 
潮流 看的不只是當下球鞋對我來說是開啟一切的關鍵開啟話匣子,Jumper 跟我們提到了對於 ComplexCon 的重視,「Complex 它把流行文化、藝術、美食、運動、音樂等年青人關注的東西結合,白天吃美食、購物,晚上邀請一流的音樂演出及現場表演,讓與會者感受如參加大型慶宴,相偕出席的時尚明星、知名博客主、品牌設計師們都讓今年的 ComlexCon 備受矚目。」這個由強勢的街頭媒體 Complex Network 所舉辦的活動的確帶來了強大的火力展示,Jumper 他也窺視出街頭文化活動跨入了一個新的章節。
街頭品牌活動從一開始的小眾集會,至今在集資單位的巨型資源挹注之下,這些品牌確實有能力策劃嶄新、以及國際型規模的商業活動。「我們也很希望國內能舉行此類大規模的複合式商業活動。我建議除了邀請國內外品牌單位知名人士參加之外,現場還能有藝術家即興創作、交流, 設計師和粉絲們近距離的見面座談會。我想不但能呈現當代知名品牌的設計觀,也能促生本土的潮流及文化風氣。」從 Jupmer 關切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期盼推動在地潮流文化的那份心意。
鞋履設計 不變的造型根基街頭流行瞬息萬變,除了外型以外,故事性、工藝、科技、舒適性都是會吸引我們的地方,而這些元素也正是構成一雙鞋最重要之處。玩鞋二十年了,將收藏的鞋覆類型進階升格、擴展領域的渴望也出現在 Jumper 身上。
「我今天帶來的這雙 Julien David,是我在韓國逛街時看到的。當下不太認識這個品牌,但第一眼的外型跟試穿的腳感都不錯,於是購入。我是一個喜歡研究的人,買回去後就開始上網研究。」Jumper 拿起這雙大家較不熟悉的鞋款跟我們聊到當初入手的經過。在日本生產製造、發跡並且走紅,原由設計師在法國創始的品牌卻用純粹的 Made in Japan 建立起形象,Jumper 告訴我們「透過和這些品牌的網上交流可以慢慢理解,不論或大或小,每個品牌都有它獨特、吸引人的故事。」「球鞋對我來說,是開啟一切的關鍵。」 
收藏球鞋是一條不歸路也是一條充滿驚奇的路提到最難忘的入手經驗,Jumper 回顧到四五年前入手 Don C 和 Jordan Brand 打造全球限量 37 雙的 Don C x Air Jordan 1 BHM 的經驗,適逢 BHM 黑人歷史月成立 37 周年,這雙鞋聲勢水漲船高,「我猶豫了好幾天才決定下手」,沒想到出手老練的 Jumper 也有三心二意的時刻,但是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收藏必經的過程,「因為沒有買過這麼昂貴的鞋子,原先我的預算九萬塊上下,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和其它人在競標,但因為太想要了一直加碼,最後結標價大約是十二萬元左右。」很多人好不容易買到了這類珍貴,難以取得的球鞋夢幻逸品,會立刻用塑膠透膜包覆起來保存起來,「收到鞋的當天我立刻把它上腳,開心的穿出門和朋友逛街了,鞋子買來就是要穿的!」
高一生打開鞋履新視野 「我十六歲的時候買了人生第一雙 Trippen。」Jumper 透漏了他首次接觸到 Trippen 的回憶,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速度超慢的年代,當時想要吸收流行資訊只能多翻翻最新的雜誌,「一開始看到雜誌上報導 Trippen,第一眼就覺得它的外型很獨特,雖然當時我已經買了很多年的球鞋。」Jumper 回憶道「 Trippen 的外型、品牌,全皮革製,這樣的鞋履我之前從未接觸過,覺得非常新鮮。」「也還記得當時的服裝規定是上學必須穿黑黑俗俗的皮鞋,收藏的球鞋也不符合校內的服裝規定,心一橫我們拿著雜誌去問教官:那這個能不能穿來上課?』 教官可能瞄瞄價格心想我們應該也不會真的買下去,便回說:『這是全皮製的嗎?那可以穿來學校。』」

 抱零錢的少年 「那個時候 Trippen Sparta (俗稱的蟑螂鞋)在台灣非常的紅,加上我當時也想開始嘗試運動品牌以外的鞋款,那時候存了一陣子零用錢,不夠的差額還向同學借了一千元,還記得當天那位同學從他家抱了一個豬公撲滿放到我桌上,裡頭都是硬幣,下課鐘一響我就立刻狂奔往店裡,就算是抱一大堆錢幣,我也想趕快買到人生第一雙 Trippen,你看一個少年當時的心可以多堅毅(笑)。」

沒料到的是,當時熱賣款式的蟑螂鞋,還是全台大缺貨的狀態,卻也因此遇見了另一款經典 Trippen Golf。Jumper 說「當時店員有跟我介紹,這個鞋款是全手工製造,鞋面、底皆是師傅一針一線縫製,皮革是全植物鞣革,是一雙灌注了工匠師傅心血、品質上乘的一雙鞋。」Jumper 坦白說,這些對當時高一的他來說雖不能全然了解,但心裡有一種微妙的感受,這雙鞋跟之前買的、大量機器化製造的鞋子完全不同。「原來稱呼一雙鞋,除了"很帥"、"氣墊很大" 這些表象的形容,還可以說它 “很有誠意"。」



Jumper 早期收藏鞋子時很憑直覺,通常是第一眼就會決定入手,然後才會去深入了解背後的故事與特色;但對現在的他而言,自己也知道鞋櫃裡跟老家存放的球鞋數量已經相當飽合,慢慢地會嘗試接觸鞋履的更多面向。「收藏鞋子二十幾年以來,完好的、損壞的,每一雙鞋的屍骨我還是好好地留存,球鞋的壽命並不會太久,儘管有妥善照顧,也只有五到七年。」Jumper 談到自己這些年的經驗。「而我的第一雙 Trippen 卻意外保存的很好,除了因為沒有化學成份所以較易發霉以外(笑),結構外型其實都沒有什麼損傷,原來有些鞋子是不太容易壞的。」

Jumper 也經由這個體會,目前入手的方向除了話題性以外,更加入了品質與實穿性來作考量。也經由朋友告知才發現,針對台灣熱銷的蟑螂鞋、洞洞鞋、或是切割鞋的 closed 大底系列鞋款,原來在台灣 Trippen 官方就有提供維修及更換的服務,而可供選擇的 closed 底部有好幾種。有趣的是,維修時不一定要沿用原款式設定,可以將大底更換成自己喜歡的款式 ,鞋子換上新鞋底,可以繼續走跳好幾年。Trippen 一直是以高級訂製鞋的觀念在製作鞋履,這也是為什麼它們能一直維持手工製鞋的原因。在台灣的朋友們同樣可以享有定製的服務,定製服務的內容包含指定款式、皮革、顏色、鞋底,定製一雙自己專屬的Trippen鞋款 。 
Trippen 從一雙老舊、被廢棄、來自 70 年代的木製鞋底開始,發展出了未來所有故事的開端,包含 Jumper 的成長記事;創新的設計、札實鞋質、低調而將心力專注於健全設計 - 也就是鞋子本身,使得 Trippen 在大量虛飾行銷的市場中,更顯得高雅而純淨。來自德國的 Trippen 是由 Angela Spieth 與 Michael Oehler 於 1991 年創立,在 2001~2002 年間一舉囊括日本 Good Design Award、美國 Chicago Museum of Design 以及德國 Red Dot Design 設計大獎,堪謂豐收的一年。時尚產業中每一雙被設計出來的鞋履,都理應有自己的過人之處,而 Trippen 屬人中意之處,除了它的革新外型、德製血統,莫過於用料之優質、純單一工匠巧手製作,全程植物性鞣製,品牌良好且具善意的綠色意識形象。
任性的德國製造 來自德國的 Trippen一直給予人強烈的前衛設計感,Jumper 更加入他的觀察「我對德國的印象一直都是耐用、簡約、品質保證,它們不相信便宜及大量生產而產出的品質。雖然說起來好像有些任性,但其實這才是最保護消費者的方式。」對於街頭潮流深入研究的跳跳也提德國品牌(如百靈牌)跨界與 Supreme 以及 Carhartt WIP 等品牌的合作單品,包然如 adidas 以及 Puma 這些品牌也都有濃厚的日耳曼 DNA 在內,Trippen 的出現在天秤的另一端,讓這整個光譜顯得完整。

「對我來說,造鞋工藝一直都是很吸引我的一環,無論是皮鞋或是球鞋,一雙鞋的誕生,優良且高規格的製鞋工藝絕對會影響一雙鞋的美感乃至舒適度。」Trippen 秉持著純手工製作的規格是吸引 Jumper 的重點,歷久彌新的設計經過數十年而仍顯得獨具魅力,如同近年來球鞋也紛紛回歸到手工製作以及原生製造地的原點上,我們樂見人們把目光放回到這基礎上,這愛鞋的基礎上。 EDIT&TEXT_NINE NINE
PHOTO_ULIZ
PRODUCE_SAM DENG
 文章來源:©KEEDAN.COM
more
那些我們深愛的皮革製品:德國工藝製鞋 Trippen vs 台灣手工皮革包春豬工作室
「皮革」一直是我們喜愛選用的材料,而皮革製品也是時常出現在 EVERYDAY OBJECT 的單品,依著使用習慣的不同,皮革總能在歷經年歲變化後擁有不同的面貌,而我們便是深為如此具有生命感的痕跡而著迷。春豬工作室 致力於推廣皮革文化,創辦人 小鳥 在工藝系求學過程中,接觸過多種類型的材料,從金屬至毛氈布料都是她所探索的範疇,但她發現皮革材質會因使用年份產生的變化,就如同髓著你的生命歷程記錄著片段故事那般,這有趣的變化使她畢業後即決定以皮革作為創作根基,在赴日本洗禮後,小鳥不僅將技術帶回台灣,更傳承了日本製革職人精神。 此次透過小鳥的分享以及著用與她的職人堅持相稱的德國皮革鞋 Trippen ,將帶大家深入了解皮革選材的重要性,亦從專業的角度體會皮革的美好。
傳承一生懸命的職人精神,堅持手工訂製的完美工藝以牛皮創作為主的工作室,卻以「春豬」命名,這帶有幽默卻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店名,其實取自於日本早期社會的風俗,小女孩被取名為春豬,目的是希望孩子如春天的小豬一樣順利長大,就如同小鳥期許品牌不斷成長茁壯。 在日本學習創作技法時,小鳥的指導老師要大家可以從繪本甚至香水瓶來尋找靈感,但千萬不要再找同是包款的設計商品參考,這樣才不容易落入他人風格的影響,這樣的磨練讓小鳥在設計商品時最重視的就是發想過程。初期小鳥以繪本為題,創作了大量以藝術為靈感的皮革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鳥拿起一只以小矮人為主題的包款,設計出如風琴般百摺的夾層,外層濃郁的手繪色彩加上七個皮革夾層,就如同小矮人列隊般的風趣,後期每一個作品除了具有故事性及創作細節之外,小鳥更重視以「實用性」為考量的出發點,讓皮革製品「型隨機能而生」,不是誇張的裝飾,而是造型跟機能合一,讓使用這在使用其設計時能感受箇中的巧思。

為了在短時間內能快速地熟稔皮革技法,其他同學做一件作業,小鳥就做兩個,就是希望老師可以挑出作品的瑕疵,因為她堅信唯有不斷地實驗與改良,才能磨出一件皮製品最好的品質。此外,小鳥也拜師於日本皮革職人 小屋敷清一,在他的完美作品的背後,都曾經歷過數十次的失敗,將一生時光都奉獻給製皮工藝的小屋敷清一,小鳥在他身上感受到了職人一生懸命的精神,這也讓她從此不害怕失敗,更勇敢地去嘗試各種可能。而這個精神同樣可以套用在 Trippen 創辦人的身上,為了在製造過程中實驗出貼合雙腳的鞋款,Micheal Oehler 及 Angela Spieth 堅持每雙鞋皆為手工製造,將其畢生的精力投注至鞋履的設計生產,為了就是希望每一雙鞋都維持高度的品質,而非大量製造的廉價複製品,即使在這背後須經多次實驗修正,也不滅兩人對於手工訂製的堅持,直到現在。
對自己的肌膚負責,對生存的環境友善因為過敏體質的關係,小鳥對於有使用化學藥劑的皮革非常敏感:「每一個作品都是我親手做的,我會第一手接觸到這些皮革,所以更要用最好的皮革!」為減低對於人體負擔,春豬的商品都皆採用植鞣皮革製作,除了因為植鞣革較為天然外,另一方面也更能保留皮革的毛細孔,少了化學顏料的覆蓋讓皮件的壽命更持久,每塊天然皮料都是經過歲月的成長,在表皮上留下的毛細及傷痕,更是它們生命中寫下的故事,而這也是真皮的價值所在。Trippen 兩位創辦人認為,真實的產品就該保留它的自然生成的痕跡,這正是生命展演的動人篇章,也因時光不可逆的天然因素,寧保持其天然樣貌而不掩飾,這正也是天然皮革的可貴。 同時,以環保至上為理念的 Trippen,也秉持著運用最傳統純粹的工法染色與製皮方式。「植鞣革」這個詞對於一般人來說也許是陌生的,小鳥拿起一塊植鞣皮革交互摩擦發出「拐拐拐」的聲響,她笑說:「這樣的聲音就是植鞣革,我覺得很好聽!」她順勢為我們解說她腳上穿著的 Trippen 鞋款,在走路、踩踏時發出皮革的聲響:「這很明顯就是植鞣革!」小鳥也介紹了另一種較為平滑的「鉻鞣革」,但相較於植鞣,它少了皮革該有的毛孔,且因為處理方式不同,會讓人較無法分辨皮革好壞。比起鉻鞣革,植鞣皮革乘載著對環保的使命,染製過程不會產生帶有鉻離子的製革廢水,不汙染環境;雖然製程較繁複,需要耗費大量手工與時間,卻能確保皮膚接觸時不會產生過敏,並且對環境友善。此外,在市售皮革價格的差異上也令人相當好奇,小鳥也提到其實皮革分為兩層,在表皮之下的皮革通常價格較為便宜,但缺點是不易上色,且使用期限較短,比較適合做為內裡使用,則好的皮料則是用表皮的皮層,因為富有毛孔的關係所以較好上色,加上有著豐富的油脂讓它能更有韌性,使用上也能有較長的使用年份。Trippen 在鞋舌統一使的頸部皮革,富有高度的彈性讓鞋款能有更長遠的使用期,這樣的堅持就是期望以高品質拉長使用時間,而省去原物料的浪費。
小鳥說道:「我有拇指外翻的困擾,不太好找鞋子,所以在選鞋子的第一件事不是看價錢,而是看舒適度為主。」這次穿上 Trippen 的鞋子時讓她驚豔的是,通常需要花一段時間適應皮製鞋的她,竟然很快就跟 Trippen 成為好朋友,撇去新鞋容易產生的摩擦感,第一次穿上就覺得很舒適。

堅持手工縫製的好品質,創造出給人快樂感受的形象 除了選材的用心,小鳥也特別提到堅持手工製程的不易,每一種皮革有不同的厚薄跟特性,需要不斷實驗才能找出適合的縫法,並調整縫線的粗細及類型,找出最完美的配方來完成作品;加上好皮革與拼接用的布料取得不易,數量也很稀少,所以每一次嘗試時都必須更加小心,讓材料耗損降到最低。這也讓她特別讚賞 Trippen 至今對手工製作的堅持,每雙鞋從皮革染製、裁剪、塑型,到鞋身與鞋底的縫合,都是靠工匠們的雙手完成,不僅維持了質感,更充滿溫度與人性。
走進春豬工作室,從陳列到裝潢都充滿了溫暖愉悅的感覺,她說:「我希望我的設計就跟我品牌名稱『春豬』一樣可以帶給人快樂 ,我喜歡色彩繽紛的東西!」這些活力來自休假時進戲院刺激腦袋而得,小鳥透過電影的豐富劇情激發創作可能,回顧她的創作歷程,初期的她運用皮革創造出藝術取向的作品,曾經以繪本為出發製作過以小矮人為題的創作性包款,她提到:「一個作品若不能讓使用者最舒適的使用,那它就不是一個好的設計。」因此現在小鳥更懂得將藝術與實用結合,讓作品綻放專屬於春豬的風格!春豬工作室透過多彩的設計將正能量傳達給大家,尤其在包款設計上,小鳥特別運用牛津鞋概念打造包包的花邊,上頭的每個孔洞皆為手工刻鑿,這樣小小的點綴,讓本就獨一無二的手工包包更與眾不同,以工藝創作的精神對細節精雕細琢,讓皮革包一點都不乏味可陳。親自來試穿試看看吧!才能真正體驗皮革的內斂魅力儘管現今的皮革商品玲瑯滿目,但正因為受過日本職人的感動,小鳥期許讓更多人體驗手作的品質,她認為唯有親自接觸跟體驗,才能感受製作皮件的困難及手工的好品質,小鳥也大力鼓勵在網路上看過春豬工作室作品的人,能走進工作室實際背背看、探索包包的細節,找一個符合自己、一起體驗生活的包款;相信會如同穿上 Trippen 鞋款親自體驗的她,從專業乃至生活等面向,都能驚豔並熱愛於手工精製、耐用耐久的皮革製品。 在訪問最後,小鳥一一帶我們感受春豬每一個包款的魅力,也提到因為植鞣革需要乾淨環境及良好天氣條件才能好好鞣製,條件嚴苛,因此台灣的植鞣革大多仰賴進口、數量稀少,價格上也提高許多。我們也好奇,既然這麼困難,為什麼還是堅持推廣與創作呢?「你看我們這裡陳列的達摩,他只有被點了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睛還沒畫上,就是希望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看見我們的作品,我們真的對每個包包都注入龐大的愛,我很希望大家感受得到。」因為專注於好品質,小鳥努力透過各種方式讓大家了解及分辨皮革的好壞,並讓更多人看見皮革職人的堅持及努力。
「在春豬的世界裡,有著寧靜中的瘋狂」小鳥為春豬工作室下了這樣的註解,我想每個藝術家都會有獨有的偏執及瘋狂,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同時肩負對自我的使命與期許;保有自己獨特的美學下,又兼顧顧客的接受度,試著在每一次創作中找尋平衡點,經過實驗再改良、實驗再改良,為的都是設計出最完美的作品。你也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偏執狂嗎?那麼你應該親身來試著手工皮革訂製品所帶來的美好經驗。圖文 / Everyday Object
原文連結http://www.everydayobject.us/2016/12/17/trippen-haruistudio/
more
這個冬季,應德國鞋履Trippen之邀,章潔透過鏡頭,與媽媽相愛
時間也許殘忍帶走青澀、淘汰廉價,然卻細細的刻畫出『堅韌的永恆』 馬不停蹄的章潔這趟回到台灣,參加了一場聯合攝影展,去了一趟新加坡以作品支持閨蜜的品牌,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去日本又回來,然後又跑了一趟蒙古一嚐北國無情的風沙,在台灣也沒閒著,走訪花蓮與台中取材,這樣緊湊的行程令人不禁要問章潔:妳是不是藏了一個任意門可以自由穿梭地球的各個角落?在美國就讀攝影研究所的章潔早已習慣隻身一人走訪世界各地取材、創作,這些離鄉的寂寞經歷讓她對生活有了更深沈的體悟,也許是對家的記憶、對人的思念,透過章潔獨有的鏡頭、真實地呈現在作品裡。在一個舒爽的下午,FLiPER 抓住匆忙的章潔,相約在台北的咖啡店,聊起了章潔與德國鞋履 Trippen 的合作案,才知道這樣的奔波,是一種證明,是章潔對於母親的堅韌的一種敬仰與想念,而章潔對於母親的思慕,也展現在由她一手操刀的 Trippen Taiwan 2016 年秋冬的形象照中。
母親溫柔的堅毅,是生命堆疊的韌性如同 Trippen 的核心特質,歷久不衰 在本次的合作中,章潔並沒有使用她著名的自拍(Self-portrait),反而是邀請了兩位母親及三隻貓咪成為畫面中的 Model ,擁有三雙 Trippen 的章潔認為冷冽又理性的德國性格是品牌最大特色,不管是剪裁俐落的外型,或者卓越的手工品質,腳上舒適、耐穿的 Trippen 多年來陪伴著她長征孤獨的攝影取材之路,看到 Trippen 設計師 2016 秋冬系列產品靈感來自於義大利北部 Pellestrina 佩萊斯特里納島,一張飛揚的編織漁網是百年工藝的傳承、交織著當地人文風情,儘管海風積年累月的侵蝕,人來人往萬物更迭,但這個小村落始終維持著沈穩的性格與步調,不受外界影響,就跟低調的 Trippen 一樣,堅守著皮革製鞋工藝,這種皮革獨有的永恆與堅毅,讓她想起了溫柔的母親以及孤傲的貓咪。
拋下一般形象照常見的年輕 model,章潔大膽地向品牌提出了想要拍攝自己母親的要求,選擇了陽剛性格強烈的工廠場景,毫無綴飾的水泥空間,清澈的展現光影層次,不譁眾取寵,不拖泥帶水,而兩位擁有一頭率性短髮的母親,加上孤傲安靜的貓咪,三者之間彼此共鳴呼應,章潔企圖透過三者呈現由生命刻畫的洗練,章潔感性的說:「我覺得媽媽的美麗、韌性都是由時間或是經歷而來的,我們常常只是看到媽媽外表美麗的樣子,但其實她們內心都是非常有層次的,所以這些物件環繞在她的身邊,其實就是在象徵著生活,無論是過生活、還是成為一名母親都不是件簡單的事,而是由各種事物堆疊並經由時間的累積而成。」章潔一邊解釋同時回想當初在拿到秋冬形象照時的想法,她說母親與漁網有很多共同點,都有即使被風吹日曬也不動搖的堅韌,但同時也擁有隨風擺動,適應環境的溫柔,還有不過度張揚且內斂的生命力,就像是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一種低調的陪伴,溫柔而且永無止盡。
母親是章潔攝影路上內在的動力,而 Trippen 則是陪伴著章潔長征世界 章潔以母親的溫柔對比 Trippen 的特質,訪談的當下連品牌代表都表示意外與感動,章潔笑著說:「很多攝影師都會拍攝親密的人,就像是透過鏡頭跟這個人相愛跟溝通。」而會有這樣的聯想,是因為當初離鄉背井走上攝影的路,儘管親朋好友有所懷疑或擔憂,但家人與母親還是給予十足的支持,這樣的支持就是章潔創作中最深沈的動力,章潔說:「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是我人生中非常辛苦的一段時間,除了生理上的痛苦,像是常常需要搬很重的器材,走很遠的路之外,心理上的壓力更是沈重,一個人獨自在外求學的孤單,加上因為之前有過被退學的經驗,希望這次能夠彌補當時的挫折而給自己的壓力,所以那一次的出國可以說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機會,我想證明自己,要讓在台灣的家人跟朋友看到我的改變,這樣的壓迫感每天都跟著我。這段艱辛的時期,我還是熬過來了,除了重要的攝影機陪伴著我征戰,另外就是一雙Trippen的長靴,陪我走過千山萬水。」母親是章潔攝影路上內在的動力,而Trippen則是陪伴章潔長征的工具,走過美加26個城市、歐洲30個區、亞洲 26 個點,不管下雪或日曬,北極或赤道,南征北討,一步一步,章潔才走出今日的成績。
創作不需要巧言令語,只要『好好過生活』,才能歷久彌新 創作除了一步一腳印,更難的是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才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脫穎而出,畢竟在人手一支手機的消費世代中,攝影似乎變得太容易又太廉價。章潔說:「在這樣的時代一定會有辛苦跟困難的地方,很容易變得盲目,如果你能堅守自己的創作留下屬於你作品的故事,我相信這樣反而不是困難,而是成就你會被大家記住所擁有最好的挑戰。至於要如何有自己的風格,我想與創作者的個性及經歷有非常大的關聯,我的方式是不斷的質疑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要是你都沒有質疑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就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中。而靈感的培養則是『好好過生活』了解自己的個性,所反射出來的各種情緒,從這些細微的變化中,其實就是靈感的來源,唯有好好品嚐生活中的大小事,體會消化後再用自己的創作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引起的共鳴才能歷久彌新。跟Trippen鞋子一樣,只在乎每個過程與細節,才能陪伴我走這麼久。」消費世代中,日益發達的科技帶來許多方便性,也加快了人們生活的速度,但如果可以好好地停下來呼吸、思考與生活,她相信『時間』能去蕪存菁,留下真正永恆的力量、能夠感動人的力量。章潔的 3 雙 Trippen 身為一個攝影師常常會需要到很多地方取景,甚至在旅途上有很長時間需要步徒步行走,因此章潔說:對一個攝影師而言,鞋子與相機其實是同樣重要的配備,一雙好的鞋子才能『好好地』陪伴攝影師,分擔跋山涉水的辛勞,尤其對於女性來說,還要能夠滿足女孩對於穿搭的各種要求,章潔興奮地說:「Trippen 不只好穿,最神奇的是他真的好好搭。」訪談最後,她也與我們分享她的 3 雙 Trippen。
沒有它就缺少共同話題的蟑螂鞋「我人生的第一雙 Trippen 是最具代表性的蟑螂鞋。『蟑螂鞋』是我與同儕之間的共同話題,我是在高中的時候買下它的,那個時候是我正在摸索自己穿搭風格的時期,所以常常看雜誌參考,而蟑螂鞋就是那時候最流行百搭的鞋款,多層次的繫帶設計非常經典,在那個時候,要是你沒有一雙,就好像你是一個不太會搭配的人一樣,所以這是我的第一雙 Trippen(笑)。」陪伴旅外求學辛苦及孤單的長靴 「第二雙是長靴,它陪伴了我在美國唸書的時期。我在出國前買了這雙長靴,也在這個時候我取了筆名「章潔」,象徵在國外的生活開啟新的章節。這雙長靴陪了我到處開拓新世界,由於攝影工作的關係,我常常要外出旅行或是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前往各個國家,這雙長靴是我走到哪幾乎都會帶的鞋子,因為它相當很耐走,在背負各種器材,追趕想要的畫面一整天後也不感會到疼痛,Trippen 的鞋底設計真實地分擔了身體的疲憊;而靴筒外側一個簡約的折線是 Trippen 的設計巧思,除了讓這款長靴與眾不同,更能夠修飾小腿線條,是必備鞋款!」
能夠詮釋不同自我百搭的楔型靴「現在腳上這雙楔型靴,吸引我的則是它擁有看似繁瑣的剪裁設計,其實結構是非常簡單好穿的,腳套入鞋子後只要一隻手將鞋子表層的皮面翻轉緊扣就穿好了,我個人非常喜愛單色、多層次、剪裁特別,加上耐穿好走就是我會青睞的穿搭單品,說到 Trippen
more